什么是褥疮
褥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由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等引发溃烂坏死,其发生机制涉及压力(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营养状况(全身营养缺乏、维生素缺乏)、皮肤潮湿等因素,好发部位因体位不同而异,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长期卧床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针对性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
一、褥疮的定义
褥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
二、褥疮的发生机制
压力因素:
垂直压力是引起褥疮的最重要因素。局部组织持续受到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的压力时,会导致毛细血管血流阻断,进而引发组织缺血缺氧。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与床面接触部位长时间承受身体重量产生的压力,若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约32mmHg),就容易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摩擦力也是导致褥疮的因素之一。当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床单和轮椅坐垫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肤被擦伤后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渍时,更易发生褥疮。
剪切力也与褥疮发生有关,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与床铺出现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重力,从而导致剪切力的产生,易损伤深部组织。
营养状况:
全身营养缺乏时,如蛋白质不足、出现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骨隆突处皮肤要承受外界压力和骨隆突处对皮肤的挤压力,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褥疮的发生。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皮肤修复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褥疮。
维生素缺乏也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如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皮肤潮湿:
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各种渗出液等物质的刺激变得潮湿,会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褥疮。
三、褥疮的好发部位
仰卧位: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及足跟部。例如,骶尾部是常见的好发部位,因为患者仰卧时身体的重量主要集中在骶尾部,此处长期受压易发生褥疮。
侧卧位:好发于耳廓、肩峰、肋骨、肘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处。
俯卧位:好发于面颊部、耳廓、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及足尖处。
四、不同人群褥疮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变薄,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差,皮肤修复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褥疮。在护理老年人时,要更加注意定期为老年人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床垫和衣物,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儿童:儿科患者发生褥疮相对较少,但对于长期卧床或住院的儿童,也需要关注。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护理时要注意使用柔软的护理用品,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密切观察皮肤情况。例如,长期使用石膏固定的儿童,要注意石膏边缘对皮肤的压迫情况,及时调整石膏松紧度,防止褥疮发生。
长期卧床患者:这类人群由于活动受限,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是褥疮的高发人群。需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缩短翻身间隔时间。同时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减轻局部压力。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血液循环和皮肤营养状况就可能存在问题,发生褥疮的风险更高。对于这类患者,除了常规的褥疮预防措施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全身营养和血液循环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