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什么原因引起的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防御作用减弱(不良生活方式及某些疾病影响)、胃排空延迟(胃动力不足、幽门梗阻等因素引起);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肥胖人群和患有基础疾病人群更易患该病,不同人群需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屏障。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如某些食物(巧克力、咖啡、高脂食物等)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使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食管。年龄增长也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患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一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增加反流的可能性。
2.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在吞咽时会短暂松弛,以便食物通过。但当出现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时,即使没有吞咽动作,食管下括约肌也会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肥胖、腹水等)可诱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增加反流的发生几率。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功能障碍:食管的正常蠕动可以将反流到食管内的胃内容物送回胃中。当食管蠕动功能出现障碍时,如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刺激,从而引发炎症。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可影响食管的神经支配,导致食管蠕动功能异常。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冲刷食管黏膜的作用。唾液分泌减少时,对食管内反流物的中和和清除能力下降,易使食管黏膜受到损伤。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三、食管黏膜防御作用减弱
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包括上皮前的黏液层、上皮细胞和上皮后黏膜下的血液供应等。长期吸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其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反流物损伤的能力下降。此外,一些疾病(如营养不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也会影响食管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四、胃排空延迟
当胃排空延迟时,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胃动力不足、幽门梗阻等因素可引起胃排空延迟。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胃排空障碍,进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蠕动功能下降以及唾液分泌减少等因素,使老年人更容易患反流性食管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以减少反流的发生。同时,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谨慎使用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药物。
2.孕妇: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增大的子宫压迫胃部,容易出现反流症状。孕妇应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避免餐后立即平卧。如果反流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健康。
3.肥胖人群:肥胖会增加腹内压,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从而增加反流的风险。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减少腹内压对食管下括约肌的影响,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影响食管的正常功能,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这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关注食管健康。在使用药物时,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反流症状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