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康复训练技巧
骨折不同阶段给出康复训练技巧,并对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早期(伤后12周)可活动足趾、进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伤后26周)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伤后6周以后)进行负重、平衡和步态训练。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分别强调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注重安全趣味、小心谨慎和密切监测病情,特殊人群训练前最好咨询医生并依建议调整方案。
一、早期康复训练技巧(伤后12周)
1.活动足趾:主动活动足趾,进行伸屈运动,每次每个足趾重复510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避免肌肉萎缩。对于年龄较大、有糖尿病史或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足趾的血液循环情况,活动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2.腿部肌肉等长收缩:在不活动关节的情况下,收缩腿部肌肉,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保持收缩状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这种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尤其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更为重要。但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避免过度劳累。
二、中期康复训练技巧(伤后26周)
1.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如弹力带等,增加训练的阻力。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缓慢、平稳,避免暴力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对关节的压力较大,训练时要更加小心,控制好活动的幅度和力度。
2.直腿抬高训练:平躺在床上,伸直腿部,缓慢抬起至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此训练可以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对于老年人或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摔倒,最好有家人在旁协助。
三、后期康复训练技巧(伤后6周以后)
1.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进行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训练。可以先使用双拐,逐渐过渡到单拐,最后弃拐行走。开始时每次负重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负重时间和重量。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负重训练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
2.平衡训练:进行单腿站立、闭目站立等平衡训练,每次训练12分钟,每天进行34组。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对于视力不佳或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步态训练: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步态训练,注意行走的姿势和步伐的大小。可以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行走姿势,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的体力情况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每天进行23次。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步态训练时要注意保护,避免孩子因害怕或调皮而不配合训练。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长,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
2.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
3.孕妇:孕妇由于身体特殊,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特别小心。避免进行可能会对腹部造成压迫的训练动作,同时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防止摔倒。在训练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4.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训练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训练方案。同时,要按时服药,控制好基础疾病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