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痉挛性便秘
结肠痉挛性便秘是因结肠运动功能紊乱、肠壁肌肉痉挛致肠内容物推进受阻的功能性便秘,病因有精神、饮食、生活习惯、肠道局部刺激等因素;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伴有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及精神症状,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分非药物(饮食调整、运动疗法、心理调节)和药物(泻药、促动力药、益生菌)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要建立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一、定义与病因
结肠痉挛性便秘是一种功能性便秘,主要因结肠运动功能紊乱,肠壁肌肉痉挛,导致肠内容物推进受阻而引发便秘。病因包括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使结肠蠕动失调;饮食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取过少,会使粪便干结,难以排出;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减弱肠道蠕动;肠道局部刺激,如肠道炎症、寄生虫感染等也可能诱发结肠痉挛。
二、临床表现
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坚硬,呈羊粪状或颗粒状。伴有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多位于左下腹,疼痛在排便前加重,排便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还会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焦虑、烦躁等精神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表现略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症状更为明显且恢复较慢;女性在经期或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症状可能加重。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用药史以及便秘的持续时间、频率、粪便性状等。
2.体格检查:进行腹部触诊,查看有无包块、压痛等情况,直肠指检可了解直肠内有无病变。
3.辅助检查:可进行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胃肠传输试验,检测结肠传输时间是否延长;肛门直肠测压,评估肛门直肠的功能。
四、治疗
1.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证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在2530克。同时,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分,约15002000毫升。
运动疗法: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孕妇可进行孕妇瑜伽、慢走等运动。
心理调节: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对于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药物治疗
泻药:可使用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亲水胶等,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使肠道内水分增加,软化粪便。
促动力药:莫沙必利等可增强肠道动力,促进排便。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用药时应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泻药,以免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时要循序渐进,防止消化不良。运动以温和、适度为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2.孕妇:孕期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优先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时,要注意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加重腹胀。运动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
3.儿童:儿童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避免使用成人泻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选择适合儿童的食物,如香蕉、苹果等。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六、预防
1.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每天定时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固定时间尝试排便,以养成良好的排便反射。
2.保持心情舒畅,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3.合理饮食,保证膳食纤维和水分的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长期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