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韧带拉伤
判断韧带拉伤可从病史与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三方面入手。病史与症状判断需回忆受伤史,关注受伤部位是否有疼痛、肿胀、淤血及活动受限等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观察有无肿胀等异常、触诊感受韧带张力与压痛等,还有不同关节的特殊试验;影像学检查有X线可排除骨折、CT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MRI能显示韧带损伤情况。同时,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在韧带拉伤检查和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孕妇尽量避免X线和CT检查,儿童检查治疗要谨慎,老年人更易骨折且恢复慢,糖尿病患者要关注伤口并控制血糖。
一、病史与症状判断
1.受伤史:回忆近期是否有导致韧带拉伤的相关事件,如运动时突然扭转、拉伸过度、受到外力撞击等。年轻人在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时易因快速变向或对抗受伤;老年人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如不慎滑倒、绊倒而导致韧带损伤。女性在穿着高跟鞋行走或运动时,脚踝稳定性变差,更易出现脚踝韧带拉伤。
2.疼痛:受伤部位通常会立即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拉伤程度而异。轻度拉伤可能为隐痛,不影响肢体活动;中度到重度拉伤疼痛较为剧烈,活动时疼痛加剧。如膝关节韧带拉伤,在屈伸膝关节时疼痛明显。
3.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是由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的程度也与拉伤程度相关,严重拉伤肿胀更为明显,可能会影响关节活动。
4.淤血:拉伤部位周围可能出现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这是因为韧带拉伤时,周围小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皮下所致。淤血通常在受伤后12天逐渐明显。
5.活动受限:患者会感觉受伤关节活动不灵活,活动范围减小。如脚踝韧带拉伤,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或踮脚;肩关节韧带拉伤时,手臂上举、外展等动作会受到限制。
二、体格检查判断
1.视诊:观察受伤部位有无肿胀、淤血、畸形等情况。对比两侧肢体,看是否有不对称。例如,膝关节韧带拉伤时,患侧膝关节可能比健侧明显肿胀。
2.触诊:医生用手触摸受伤部位,感受韧带的张力、有无压痛以及是否有韧带连续性中断。如检查脚踝韧带时,按压内外踝下方的韧带附着点,若有明显压痛,提示该韧带可能拉伤。
3.特殊试验:不同关节有相应的特殊试验来判断韧带是否拉伤。
膝关节:前抽屉试验用于检查前交叉韧带,医生将患者膝关节屈曲90度,小腿稍外旋,双手握住小腿上段向前拉,若小腿有向前的异常活动,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抽屉试验则用于检查后交叉韧带,操作与前抽屉试验相反,向后推小腿,若有异常活动则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
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用于检查外侧副韧带,将患者脚踝内翻,若出现疼痛且内翻角度增大,提示外侧副韧带拉伤;外翻应力试验检查内侧副韧带,将脚踝外翻进行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判断
1.X线检查:虽然X线主要用于检查骨骼情况,但对于判断韧带拉伤也有一定帮助。可以排除是否合并有骨折,因为骨折和韧带拉伤的治疗方法不同。例如,脚踝扭伤时,先进行X线检查排除踝关节骨折。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关节损伤,可帮助判断是否有隐匿性骨折以及韧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MRI检查:是诊断韧带拉伤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韧带的形态、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轻度拉伤表现为韧带信号轻度增高;中度拉伤可见韧带部分连续性中断;重度拉伤则显示韧带完全断裂。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出现韧带拉伤时,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进行影像学检查需要谨慎,尽量避免X线和CT检查,以免对胎儿造成辐射影响,可优先选择MRI检查,但需提前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儿童韧带拉伤时,因其骨骼和韧带仍在发育中,检查和治疗要更加谨慎,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疾病,在受伤后更易出现骨折,且恢复能力较差,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受伤后伤口愈合可能较慢,感染风险增加,应密切关注伤口情况,积极控制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