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样腺癌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病理类型,占比80%90%,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其病因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如肥胖、长期服雌激素药未拮抗)、遗传因素(约20%患者有家族史,林奇综合征患者风险高)、年龄(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和不良生活方式(吸烟、缺乏运动)有关。症状包括阴道流血、排液、下腹疼痛。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还有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特殊人群中,年轻有生育要求者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并密切监测;老年患者需全面评估身体制定个体化方案,术后加强营养防并发症;肥胖患者治疗时应控制体重;有家族遗传史者要定期检查和基因检测,有突变可采取预防措施。
一、定义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起源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占子宫内膜癌的80%90%。
二、病因
1.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会增加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病风险。比如肥胖女性,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还有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且未合理使用孕激素拮抗的人群。
2.遗传因素: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林奇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携带该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患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3.其他因素: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该病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患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三、症状
1.阴道流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等。
2.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
3.下腹疼痛: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四、诊断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双侧附件和宫旁组织的情况。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回声不均或宫腔内赘生物等,是常用的筛查方法。
3.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常用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4.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有无癌灶存在,癌灶大小及部位,同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患者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加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晚期患者则根据具体情况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2.放疗:分为体外照射和腔内照射。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放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3.化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紫杉醇等。
4.激素治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患者、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孕激素类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患者: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在全面评估病情后,可考虑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但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治疗后若有生育计划,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备孕。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肥胖患者:肥胖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此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4.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对于有子宫内膜样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相关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病变。若检测出相关基因突变,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