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什么病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常见消化道畸形,男婴发病率高,24周或更晚出现症状,病因与遗传、胃肠激素失调、神经发育异常有关,表现为进行性喷射性呕吐、右上腹橄榄样肿块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主要治疗为手术,预后多良好,需注意术后护理及相关遗传等事项。
一、定义与概述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主要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导致幽门管腔狭窄,进而引起幽门梗阻。多发生在新生儿期,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通常在出生后2-4周出现症状,也有少数在出生后几周甚至几个月才发病。
二、病因
(一)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有该病,子代发病风险相对增高。从基因层面分析,可能存在某些与幽门肌层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表达异常,影响了幽门环肌的正常发育过程。
(二)胃肠激素失调
体内胃泌素等胃肠激素水平的异常可能与该病发生有关。胃泌素具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同时也可能对幽门肌层的发育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患儿体内胃泌素水平往往升高,导致幽门环肌持续处于收缩状态,进而引起肥厚性改变。
(三)神经发育异常
幽门处的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可能是致病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神经节细胞对幽门肌层的松弛和收缩起到调节作用,当神经节细胞发育不全或数量减少时,会导致幽门括约肌张力增高,引起幽门梗阻,促使幽门环肌代偿性肥厚。
三、临床表现
(一)呕吐
是最主要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2-4周开始出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不含胆汁,因为梗阻部位在幽门,胆汁无法反流至胃内被吐出。呕吐后患儿往往有很强的进食欲望,再次进食后又会出现呕吐。
(二)腹部体征
在右上腹可触及橄榄样肿块,这是本病的特征性体征。肿块多呈椭圆形,质地较硬,可活动,按压时患儿可能会有不适反应。随着病情进展,患儿可能会出现脱水、消瘦等表现,由于长期呕吐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患儿皮肤干燥、弹性差,体重不增甚至下降。
四、诊断方法
(一)超声检查
是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首选方法。超声可清晰显示幽门肌层厚度、幽门管长度等指标。正常新生儿幽门肌层厚度小于4mm,幽门管长度小于17mm,而本病患儿幽门肌层厚度常大于4mm,幽门管长度大于17mm,同时可见幽门管狭窄、胃排空延迟等表现。
(二)X线钡餐检查
钡剂通过幽门时,可见幽门管细长如线,称为“线样征”,胃内钡剂排空延迟,这对诊断也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超声检查的普及和准确性,目前X线钡餐检查应用相对减少。
五、治疗
(一)手术治疗
幽门环肌切开术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主要手术方式。通过手术切开增厚的幽门环肌,解除幽门梗阻,手术效果确切,大多数患儿经手术治疗后可恢复正常饮食和生长发育。手术适用于确诊后的患儿,一般在明确诊断后,若患儿一般情况允许,应尽早进行手术,以避免长期呕吐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二)非手术治疗
目前非手术治疗效果有限,主要适用于一些病情较轻或因各种原因暂不能手术的患儿,但非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幽门梗阻问题。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一)预后
大多数患儿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呕吐症状迅速缓解,生长发育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但通过及时处理,大多也能恢复。总体来说,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二)注意事项
对于术后患儿,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和腹部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家庭,在生育下一代时,可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等,以评估再发风险。对于新生儿期出现呕吐等可疑症状的患儿,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