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消化吸收不良,分别由病原体感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影响、消化酶或胆汁问题导致)、全身性疾病(涵盖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副作用,分别因激素异常、免疫系统攻击胃肠道、药物破坏菌群平衡等引发)、精神因素(长期不良情绪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如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其他因素(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由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菌群平衡被破坏所致)。
一、消化系统疾病
1.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后,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引发慢性腹泻。例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病程超过两个月;阿米巴痢疾则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2.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是一类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此类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患者常表现为反复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3.肠道肿瘤:肠道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肠道息肉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肿瘤组织可能阻塞肠道,导致肠内容物通过不畅,也可能分泌一些物质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起慢性腹泻。中老年人患肠道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4.消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酶缺乏或胆汁分泌不足,会导致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比如,慢性胰腺炎患者由于胰腺功能受损,胰酶分泌减少,影响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肝胆疾病患者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未消化的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可引起腹泻。长期酗酒、过度节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
二、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使胃肠蠕动加快,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从而引起腹泻。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发糖尿病性肠病,导致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出现慢性腹泻症状。此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腹泻。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累及关节、皮肤等器官外,也可能影响胃肠道。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胃肠道组织,引起胃肠道黏膜炎症、血管炎等病变,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慢性腹泻。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腹泻等副作用。例如,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降压药、降糖药、泻药等也可能引起腹泻。长期或不合理使用药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精神因素可导致胃肠蠕动加快或紊乱,消化液分泌失调,从而引起慢性腹泻。这种腹泻通常在情绪波动时加重,常见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人群。肠易激综合征就是一种常见的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为主,且症状常反复发作。
四、其他因素
1.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些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用后免疫系统会对这些食物产生过度反应,引起胃肠道炎症,导致腹泻。还有一些人存在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牛奶中的乳糖,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
2.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肠道感染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慢性腹泻。老年人、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肠道菌群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发生菌群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