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和用药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用药及特殊人群提示,症状包括食管症状(烧心和反流、胸痛、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和食管外症状(咽喉炎、咳嗽和哮喘、牙蚀症);用药方面有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影响,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严格掌握用药,孕妇先调整生活方式、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患其他疾病人群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且各类人群治疗时都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1.食管症状
烧心和反流:是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烧心和反流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和反流症状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
胸痛:由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有时酷似心绞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
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部分患者有吞咽困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少数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此时吞咽困难可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2.食管外症状
咽喉炎: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咽喉炎,出现声音嘶哑、咽部不适或异物感等症状。患者常感觉咽部有黏痰,清嗓频繁,讲话多时症状加重。
咳嗽和哮喘:反流物刺激或损伤呼吸道黏膜,可引起咳嗽、哮喘。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无季节性,常在夜间或平卧时发作。哮喘可无季节性发作,对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效果欠佳。
牙蚀症:酸性反流物长期侵蚀牙齿,可造成牙釉质破坏,导致牙齿敏感、龋病等。
二、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
1.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PPI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持久抑制胃酸分泌,迅速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
H?受体拮抗剂(H?RA):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RA能减少胃酸分泌,但抑酸作用较PPI弱,适用于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2.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这类药物可通过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
3.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黏膜保护剂能中和胃酸,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和损伤,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修复。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和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可能较低,更易发生反流,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避免餐后立即平卧等。
2.儿童:儿童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习惯、少量多餐等。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年龄较小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使用药物时更需谨慎,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
3.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在治疗时,应首先采取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少食多餐等。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4.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应考虑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可能影响血糖或血压的控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无论何种人群,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过程中,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控制体重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