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及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症状包括典型症状(烧心和反流)、非典型症状(胸痛、吞咽困难等)和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等);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等)和手术治疗(胃底折叠术);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症状不典型,用药需谨慎,优先非药物治疗;老年人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治疗时间长;孕妇尽量非药物治疗,用药需谨慎;有其他病史者需鉴别诊断、个体化治疗,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应改善生活方式。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1.典型症状:烧心和反流是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有酸水时称反酸。烧心和反流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和反流症状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
2.非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胸痛由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有时酷似心绞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吞咽困难呈间歇性发作,因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少部分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此时吞咽困难可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吞咽疼痛由严重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所致。
3.食管外症状:由反流物刺激或损伤食管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引起,如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一些患者诉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但无真正吞咽困难,称为癔球症。
二、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基础。抬高床头15-20cm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在睡眠时利用重力作用加强酸清除能力,减少夜间反流。注意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紧束腰带等。避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应戒烟及禁酒。避免应用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药物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如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等。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质子泵抑制剂抑酸作用强,疗效确切,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H?受体拮抗剂能减少胃酸分泌,但抑酸作用较质子泵抑制剂弱。促胃肠动力药可通过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黏膜保护剂可以中和胃酸、保护食管黏膜。
3.手术治疗:对于确诊由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疾病,且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可考虑抗反流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为胃底折叠术,目的是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反复呕吐、溢奶、拒食、烦躁不安等。儿童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喂奶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等。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反流症状,且食管黏膜修复能力较差,治疗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需要家人协助按时服药和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3.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时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避免长时间站立和弯腰等。如需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4.有其他病史者: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与反流性食管炎的胸痛相混淆,需要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同时,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要注意所用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机制可能更为复杂,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如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疾病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