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胰腺在急性炎症基础上发生出血、坏死的病理过程。病因主要有胆道疾病、酒精、高脂血症等;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黄疸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等)及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治疗有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等)、药物治疗(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等)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在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其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避免大量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
一、定义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它是在胰腺急性炎症基础上,胰腺发生出血、坏死的病理过程。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是最常见的病因。结石等因素可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自身消化和坏死。
2.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液分泌,使胰管内压力升高,同时酒精还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
3.高脂血症: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导致胰腺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胰腺坏死。
4.其他因素:包括胰腺外伤、十二指肠乳头邻近部位病变、某些药物、感染、遗传因素等也可能诱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三、症状
1.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常突然发作,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可向腰背部放射,一般止痛药物难以缓解。
2.恶心、呕吐: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3.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若继发感染,可出现高热。
4.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是病情严重的重要标志。
5.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可能与胆道梗阻、肝细胞损伤等有关。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但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这些指标可能不升高或升高后迅速下降。此外,还可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肿大、渗出等表现;CT检查是诊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判断胰腺坏死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胃酸和食物刺激胰液分泌;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予营养支持,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待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
2.药物治疗: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腹痛症状。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出现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等并发症,或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的变化,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2.儿童:儿童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营养方案。
3.孕妇:孕妇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不仅要考虑疾病对孕妇的影响,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妇产科、外科、儿科等)共同协作进行治疗。
七、预后和预防
1.预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
2.预防: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避免大量饮酒,控制血脂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生。同时,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