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核性肠炎
结核性肠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常继发于肠外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感染途径有胃肠道感染、血行播散、直接蔓延;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结核治疗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结核性肠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常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
二、病因
结核性肠炎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其感染途径主要有:
1.胃肠道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吞咽含菌痰液,或经常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且餐具未经严格消毒,导致结核菌进入肠道。同时,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也可能感染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而致病。
2.血行播散:粟粒型肺结核时,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侵犯肠道。
3.直接蔓延: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盆腔结核等,可直接蔓延至肠道。
三、临床表现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进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2.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结核性肠炎的主要表现之一,粪便呈糊样,一般无脓血,不伴有里急后重。有时患者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增生型结核性肠炎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3.腹部肿块:主要见于增生型结核性肠炎,也可见于溃疡型结核性肠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肿块常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较固定,有轻度压痛。
4.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结核中毒症状,多见于溃疡型结核性肠炎。
四、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结核病史,结合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及低热、盗汗等全身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血沉增快,可作为判断结核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有助于诊断;粪便检查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但阳性率较低。
3.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X线钡剂灌肠可发现肠黏膜皱襞紊乱、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表现;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
2.抗结核治疗:是治疗结核性肠炎的关键,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3.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腹泻严重者可给予止泻药物;有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时,常需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结核性肠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且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由于儿童可能难以配合治疗,家长要做好监督和护理工作。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抗结核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肝肾功能等指标,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
3.孕妇:孕妇患结核性肠炎时,治疗较为棘手,因为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病情及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免疫力低下,结核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治疗难度也更大。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七、预防
1.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开放性肺结核患者,避免其吞咽含菌痰液,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教育。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提倡分餐制,餐具要定期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可增强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但对预防结核性肠炎的效果有限。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