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什么意思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病变,属妇科常见疑难病。其发病与年龄(多为3050岁已生育女性且有年轻化趋势)、性别(仅女性发病)、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易致激素失衡)、病史(多次妊娠分娩、人流、慢性子宫内膜炎等病史使子宫肌层受损)相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及少数患者的性交痛等。诊断方法包括妇科检查、超声检查、MRI检查、血清CA125测定。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及其他治疗(如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针对特殊人群,有生育需求女性要及时就医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孕期密切监测;接近绝经期女性症状轻可药物保守治疗,严重则考虑手术;年轻未生育且症状不严重女性可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并选对生育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一、子宫腺肌病的定义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属于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会对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多发生于3050岁左右已生育女性,但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子宫肌层对激素的反应性改变,增加了腺肌病的发病风险。
2.性别:仅发生于女性,与女性特有的生殖系统生理结构和激素环境密切相关。
3.生活方式: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精神压力过大、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增加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几率。
4.病史:有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病史的女性,子宫肌层可能受到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容易侵入子宫肌层,从而引发子宫腺肌病。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这是由于子宫肌层内的病灶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大,从而引起月经量增多。
2.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通常位于下腹正中,于月经前一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随着病情进展,痛经程度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3.不孕:子宫腺肌病可能影响子宫内环境,干扰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导致女性不孕。部分患者即使怀孕,也可能增加流产的风险。
4.其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
2.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及肌层回声情况,能发现子宫肌层内的病灶。
3.MRI检查:对于超声诊断不明确的患者,MRI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子宫腺肌病的病变范围和程度。
4.血清CA125测定: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可能复发。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保守性手术,如病灶切除术等。子宫切除术为根治性手术,但会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保守性手术可保留子宫,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3.其他治疗:如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也有各自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一旦确诊子宫腺肌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若病情较轻,可先尝试自然受孕;若病情较重,可考虑先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备孕。在孕期要密切监测,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定期产检,以防出现流产、早产等并发症。
2.接近绝经期的女性:如果症状较轻,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等待绝经后病情可能自然缓解。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手术治疗。
3.年轻未生育且症状不严重的女性:可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缓解症状。同时,要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