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有什么症状
股骨颈骨折的症状和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症状有疼痛(骨折时受伤部位剧痛、活动加剧)、肿胀(数小时到数天逐渐明显)、瘀斑;特殊体征包括患肢呈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可达45°60°)、短缩畸形、髋关节活动受限;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痛觉不敏感、功能障碍难区分且易有全身症状,儿童症状表达不准确、移位相对轻;生活方式上,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者损伤程度严重,长期卧床或活动少者易有并发症;有骨质疏松病史者骨折愈合难,需积极治疗基础病,有其他基础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治疗。
一、一般症状
1.疼痛:疼痛是股骨颈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骨折发生时,受伤部位会立即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多为持续性的锐痛。在移动受伤的髋关节或尝试站立、行走时,疼痛会明显加剧。因为在这些动作过程中,骨折断端会发生相对移位或摩擦,刺激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引发更强烈的疼痛感觉。
2.肿胀:受伤后,骨折部位周围通常会出现肿胀。骨折导致周围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中,以及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都会引起局部肿胀。一般在骨折后的数小时到数天内,肿胀会逐渐明显,严重时可能会波及到整个髋关节周围的区域。
3.瘀斑:股骨颈骨折周围还可能出现瘀斑,这是由于皮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皮肤下面形成的。瘀斑的颜色最初可能为紫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为青紫色、淡黄色,最终吸收消失。
二、特殊体征
1.畸形:患肢多出现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骨折发生后,由于骨折断端的移位和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牵拉作用,导致患侧肢体的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外旋畸形通常较为明显,可达到45°60°左右。这是因为髋关节周围的外旋肌群力量相对较强,在骨折后失去了正常的约束,将患肢拉向外侧旋转。
2.短缩畸形:股骨颈骨折后,患肢可能会出现短缩。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的重叠移位或骨折远端受肌肉牵拉向上移位所致。患者在站立或平卧时,可明显观察到患侧下肢比健侧短。测量双下肢长度时,会发现患侧较健侧缩短,一般缩短程度在数厘米不等。
3.功能障碍:患者受伤后,髋关节的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主动活动如屈髋、伸髋、内收、外展等动作难以完成,被动活动时也会因疼痛而受限。这是因为骨折破坏了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任何试图活动髋关节的动作都会引起骨折断端的移动和刺激,导致疼痛加剧,患者为了避免疼痛而不敢活动。
三、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折后疼痛可能相对不剧烈,这可能与老年人痛觉神经敏感度降低以及身体机能衰退有关。同时,老年人自身活动能力差,原本可能就存在行走不便等情况,骨折后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不太容易与平时的状态区分。此外,老年人身体耐受性差,可能更容易出现全身症状,如因疼痛、卧床等因素导致血压波动、心率改变等心血管系统症状,以及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等情况。
2.儿童: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股骨颈骨折的症状可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够准确,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意活动受伤的下肢。而且儿童骨骼的塑形能力强,骨折后的移位可能相对较轻,肿胀和畸形的程度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仍然会影响患儿的正常行走和活动。
四、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及应对
1.生活方式: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的人群,发生股骨颈骨折时,由于骨折时暴力较大,可能骨折的损伤程度更为严重,疼痛和肿胀也会更明显。这类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和恢复,过早地恢复运动或劳动可能会导致骨折愈合不良。而长期卧床或活动较少的人群,骨折后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2.病史: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风险本身就较高,且骨折愈合相对困难。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骼的质量和强度下降,骨折后断端的血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速度。在治疗时,除了针对骨折本身进行处理外,还需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并适当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骨折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因为骨折后的应激反应和卧床等情况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这些基础疾病,影响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