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有什么症状
上、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特殊人群出血的特点及应对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有呕血(胃内积血250300毫升可出现,血在胃内停留时间不同颜色不同)、黑便(每日出血5070毫升可出现,呈柏油样)、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和血象变化;下消化道出血症状有便血(颜色因出血部位等而异)、腹痛(因病因不同而异)及其他如贫血、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血症状不典型,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老年人易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且恢复慢,治疗要考虑基础疾病;孕妇出血要兼顾对胎儿影响,诊断和治疗受限;有基础疾病者出血风险高,平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出血时告知病史。
一、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1.呕血:当胃内积血量达到250300毫升时可出现呕血。若出血量大且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的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量少且在胃内停留时间长,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呕出物呈咖啡渣样。例如,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常表现为大量呕血,颜色鲜红。
2.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症状,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质地黏稠发亮,类似柏油,又称柏油样便。每日出血量达5070毫升时可出现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黑矇或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对于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严重后果。
4.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一般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
二、下消化道出血症状
1.便血: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而异。若出血部位较低、出血量较大且排出较快时,便血多为鲜红色;若出血部位较高,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便血可呈暗红色。如痔疮出血,多表现为排便后滴鲜血,肛裂出血常伴有排便时肛门疼痛,同时有少量鲜血滴出;肠道肿瘤出血,可能为暗红色血便,可伴有黏液或脓液。
2.腹痛:部分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伴有腹痛症状,疼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因病因不同而异。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左下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排便后疼痛可缓解;肠套叠多见于小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果酱样血便。
3.其他症状: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若出血量较大,也可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与上消化道出血类似。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不典型。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面色、有无哭闹不安、呕吐、黑便或血便等情况。对于婴幼儿,要注意观察尿布上有无血便。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与肠道畸形、牛奶蛋白过敏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消化道出血后更容易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且恢复较慢。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相对较少,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认知障碍,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家属要加强陪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和基础疾病情况,谨慎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
3.孕妇:孕妇发生消化道出血时,不仅要关注出血本身对孕妇的影响,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孕期生理变化可能使诊断和治疗变得复杂,一些检查和治疗措施可能受到限制。孕妇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精神紧张,保证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4.有基础疾病者:患有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这些患者平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例如,肝硬化患者要注意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防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