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形成原因有哪些
反流性食管炎的成因及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抗反流功能下降,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受食物、药物、腹内压增高、食管裂孔疝等因素影响)和一过性松弛频繁(与胃扩张等有关),需针对性调整;二是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包括食管蠕动异常(受神经系统疾病、老年机能衰退影响)和唾液分泌减少(受药物、干燥综合征影响),应治疗原发病或调整生活方式;三是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会损害黏膜,需改变不良习惯;四是胃排空延迟,胃动力不足(与胃部手术、糖尿病有关)和幽门梗阻(由消化性溃疡、胃部肿瘤等引起)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抗反流功能下降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屏障。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时,其抗反流作用减弱,容易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一些因素会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如某些食物(巧克力、高脂肪食物、酒精等)可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肥胖、腹水等)会增加对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使其功能受损;此外,食管裂孔疝会破坏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导致其压力降低。对于有这些情况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和使用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药物,肥胖者应适当减重,孕妇要注意休息和调整姿势以减轻腹内压。
2.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频繁:这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诱因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频繁出现一过性松弛,如胃扩张、吞咽空气等。经常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的人群容易出现胃扩张,从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的发生频率。这类人群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异常:正常情况下,食管的蠕动可以将反流物推送回胃内。当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或出现异常时,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会影响食管的神经支配,导致食管蠕动异常;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食管蠕动功能也会有所下降。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老年人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食管蠕动的活动,如散步等。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冲刷食管的作用。当唾液分泌减少时,对食管的保护作用减弱。一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会抑制唾液分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也会导致唾液腺功能受损,使唾液分泌减少。服用可能影响唾液分泌药物的人群,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患有干燥综合征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该疾病,同时可适当多饮水以补充唾液分泌的不足。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食管黏膜,降低食管黏膜的抵抗力。吸烟人群患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建议吸烟人群尽早戒烟,以减少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2.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长期酗酒者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这类人群应限制饮酒量,最好戒酒。
3.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辛辣、过烫等刺激性食物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削弱其屏障功能。经常食用此类食物的人群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四、胃排空延迟
1.胃动力不足:一些因素可导致胃动力不足,使胃排空延迟,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如胃部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等)会影响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胃动力下降;糖尿病等疾病会引起胃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对于有胃部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整和康复训练;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和治疗胃自主神经病变。
2.幽门梗阻: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通道,当幽门发生梗阻时,胃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导致胃排空延迟。消化性溃疡、胃部肿瘤等疾病可能引起幽门梗阻。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压迫胃部,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在孕期应避免食用易引起反流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饭后立即平卧。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除了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外,若出现反流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病情相对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