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是什么意思
外伤性白内障是因眼球受钝挫伤、穿通伤、辐射伤、电击伤等外伤,使晶状体透明度下降、形成混浊而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其病因与外力性质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色觉改变等,诊断靠眼部、眼底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早期可用药物延缓进展,明显影响视力则需手术;不同人群受影响不同,儿童不及时治疗可致弱视,应尽早手术及弱视训练,老年人术前要评估全身状况,特殊职业人群应加强防护、及时就医;预防要加强安全教育、佩戴防护用具并注意用眼卫生。
一、外伤性白内障的定义
外伤性白内障是由于眼球受到外伤,如钝挫伤、穿通伤、辐射伤、电击伤等,导致晶状体的透明度下降,形成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混浊,进而影响视力的一种眼部疾病。它是眼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严重程度与外伤的性质、部位、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钝挫伤:当眼球受到钝性外力打击时,如球类撞击、拳头击打等,外力可通过房水传导,使晶状体纤维结构发生紊乱,破坏晶状体的代谢,从而引起晶状体混浊。例如,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眼部受到拳击,就可能引发外伤性白内障。
2.穿通伤:锐器如刀、针等直接刺入眼球,可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使房水进入晶状体内,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同时,穿通伤还可能带入细菌,引发眼内感染,进一步加重晶状体的损伤。
3.辐射伤:长期或大量接触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γ射线等辐射,可使晶状体的上皮细胞受损,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导致晶状体混浊。如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如果防护不当,就有发生辐射性外伤性白内障的风险。
4.电击伤:电击可引起晶状体局部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凝固、变性,形成白内障。这种情况常见于意外触电的患者。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这是外伤性白内障最主要的症状。晶状体混浊会阻碍光线进入眼内,影响视网膜成像,导致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
2.单眼复视或多视:由于晶状体混浊不均匀,光线通过晶状体时发生折射异常,可使患者看到的物体出现重影或多个影像。
3.眩光:在强光下,患者可能会感到刺眼、不适,出现眩光现象。这是因为晶状体混浊导致光线散射,影响视觉质量。
4.色觉改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色觉异常,如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等。
四、诊断方法
1.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等。视力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测量有助于排除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裂隙灯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晶状体的形态、混浊的部位和程度。
2.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设备检查眼底,了解视网膜、视神经等结构是否正常,排除眼底病变对视力的影响。
3.影像学检查:如眼部超声检查,可帮助了解眼球内部的结构,判断晶状体的损伤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眼部损伤。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早期外伤性白内障,可使用一些药物来延缓晶状体混浊的进展,如谷胱甘肽滴眼液、维生素C等。但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不能完全治愈外伤性白内障。
2.手术治疗:对于明显影响视力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该手术通过微小切口将混浊的晶状体超声乳化后吸出,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以恢复患者的视力。
六、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儿童:儿童眼球正处于发育阶段,外伤性白内障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视力,还可能导致弱视等并发症。对于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还需要进行弱视训练,以促进视力的恢复和发育。同时,家长要注意儿童的眼部安全,避免其接触危险物品。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进行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前,需要对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控制好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恢复期间,要注意休息,遵循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3.特殊职业人群:从事户外工作、放射工作等特殊职业的人群,发生外伤性白内障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应加强眼部防护,如佩戴防护眼镜等。一旦出现眼部外伤,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七、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人们对眼外伤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在进行体育运动、危险作业等活动时,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到外伤。
2.佩戴防护用具:从事危险职业的人员,如车工、钳工、放射科医生等,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或面罩,减少眼部受伤的机会。
3.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防止眼部感染。同时,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或辐射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