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症状有哪些
早产儿因孕周不足,各器官和系统发育不成熟,具有多种独特症状及护理要点。外观上,体重常低于2500克,身长小,皮肤薄嫩毳毛多,头大、囟门宽大、颅骨软,四肢肌张力低活动少;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快不规则、易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风险高;消化系统吸吮与吞咽能力弱、易呛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易喂养不耐受,黄疸程度重且持续久;心血管系统心率波动大,动脉导管未闭风险增加;神经系统意识状态不稳定、原始反射不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易波动。护理时家长要严格遵医嘱,尽量母乳喂养,保持适宜温湿度,减少探视防感染,密切观察,定期体检评估。
一、外观特征
1.体重与身长:早产儿体重通常低于同胎龄足月儿,一般低于2500克,有的甚至更低。其身长也会小于正常范围,各器官和系统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皮肤薄嫩呈鲜红或绛红色,毳毛多。这是因为孕周不足,导致胎儿在母体内生长时间不够,无法充分积累脂肪等营养物质,从而表现出与足月儿不同的外观特征。
2.头部:头相对较大,与身体比例不协调,囟门宽大,颅骨较软。这是由于早产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囟门和颅骨的状态为大脑在出生后继续发育提供了空间,但同时也使头部在受到外力时更容易受损。
3.四肢:四肢肌张力低下,呈伸直状,活动少。这是因为早产儿肌肉发育不完善,力量较弱,无法像足月儿那样自如地控制四肢活动。
二、呼吸系统症状
1.呼吸浅快不规则: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肌力量弱,常表现为呼吸浅快且不规则,频率可达每分钟60次以上,甚至会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达20秒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钟)及发绀。这是由于早产儿呼吸调节功能不完善,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较低,易出现呼吸节律紊乱。
2.肺透明膜病风险高: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不足,肺泡稳定性差,出生后不久(一般生后26小时)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三、消化系统症状
1.吸吮与吞咽能力弱:早产儿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较弱,协调能力差,难以有效吸吮母乳或奶瓶中的奶液,容易出现呛奶,影响营养摄入。这是因为其口腔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无法像足月儿那样熟练地完成吸吮和吞咽动作。
2.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胃肠蠕动功能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有限,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潴留等。此外,因肝功能不成熟,生理性黄疸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这是由于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四、心血管系统症状
1.心率波动大:心率常较快,平均每分钟120160次,但波动范围较大。在哭闹、吃奶等活动后,心率可明显加快,且早产儿心脏储备能力差,长时间的心率过快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这是因为早产儿心脏发育尚未成熟,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
2.动脉导管未闭风险增加:早产儿动脉导管平滑肌发育不良,出生后因肺循环压力下降,可导致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出现左向右分流,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多见于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
五、神经系统症状
1.意识状态不稳定:早产儿易出现嗜睡、反应低下等情况,对刺激的反应较迟钝。这是因为其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神经细胞的分化和髓鞘形成尚未完成,导致神经系统功能不成熟。
2.原始反射不完全: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常较弱或不完全,随着日龄增长,这些反射会逐渐完善。但如果在相应年龄段仍未出现或明显异常,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存在问题。
六、体温调节症状
1.体温易波动: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血管丰富,散热快,且棕色脂肪少,产热能力差,故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常表现为体温不升,需注意保暖。若保暖不当,易导致硬肿症,表现为皮肤硬肿,多见于小腿、大腿外侧、臀部等部位。
温馨提示: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护理难度大。家长在照顾早产儿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护人员指导。在喂养方面,尽量选择母乳喂养,因其含有丰富营养和免疫物质,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和抵抗疾病;若无法母乳喂养,需选用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在护理环境上,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2426℃)、湿度适中(一般55%65%),减少人员探视,避免感染。日常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面色、呼吸、体温、吃奶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如呼吸急促、皮肤发黄加重、吃奶减少等,应及时就医。同时,家长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带早产儿进行体检和发育评估,以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