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原因
慢性腹泻指病程超两个月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不同人群均可发生,其原因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动力异常)和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药物副作用、食物过敏、免疫缺陷病);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儿童慢性腹泻易致营养不良等,家长要观察并合理调整饮食、遵医嘱用药;老年人慢性腹泻可能加重基础病,要监测指标、调整方案、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和适当运动;孕妇慢性腹泻影响胎儿,治疗避免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采用饮食调整等非药物治疗并注意休息;过敏体质人群要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循过敏饮食方案,就医告知过敏史。
一、慢性腹泻的定义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对其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慢性腹泻的原因
1.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感染:细菌感染如肠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患者多有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且腹泻与便秘可交替出现;慢性菌痢,病程超过两个月,患者常有腹痛、黏液脓血便。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腹泻,儿童感染后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原虫侵袭肠道,引起肠黏膜溃疡,导致腹泻,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多见。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患者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情轻重不一,且容易反复发作。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除腹泻外,还可能有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这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易患病。
肠道肿瘤:结直肠癌早期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随着病情进展,可伴有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肠道息肉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尤其是较大的息肉或多发性息肉,可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消化吸收不良:如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无法完全消化乳糖,饮用牛奶或食用乳制品后可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这种情况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影响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引起脂肪泻。
肠道动力异常: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动力异常性疾病,患者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要症状,症状可在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时加重。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肠道动力容易出现异常,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
2.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患者可出现腹泻,同时伴有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药物副作用:长期使用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泻药、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也可能有腹泻的不良反应。患者若有多种基础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相关性腹泻的风险增加。
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如对小麦、大豆、鸡蛋等过敏,进食后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泻、腹痛、皮疹等症状。儿童食物过敏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有所缓解。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肠道感染较为常见,可导致慢性腹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也存在类似情况,此类患者发生慢性腹泻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慢性腹泻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大便性状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在饮食上,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消化能力调整食物种类和质地。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如需用药,应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建议。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慢性腹泻可能加重原有的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应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在饮食上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3.孕妇:孕妇发生慢性腹泻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生长发育。在治疗上,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尽量采用饮食调整和非药物治疗方法。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加重腹泻症状。
4.过敏体质人群:过敏体质人群应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若因食物过敏导致慢性腹泻,应严格遵循过敏饮食方案,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在就医时,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