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血和便血是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呕血和便血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自身因素有消化道疾病,如应激性溃疡、急性胃炎、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别因应激刺激、喂养或感染、肠管套入、肠道缺血等导致胃黏膜损伤、肠黏膜出血坏死而出现症状;还有全身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维生素K缺乏、血小板减少、凝血系统激活等影响凝血功能致出血。外部因素有咽下综合征,是分娩时咽下母血所致,可用Apt试验鉴别;药物因素指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阿司匹林等可影响凝血或损伤胃肠道黏膜引发出血。家长要重视新生儿呕血和便血情况,及时就医,送医时保持安静并记录相关信息,母乳喂养母亲注意饮食,特殊人群更需密切观察和遵循医嘱护理喂养。
一、新生儿自身因素
1.消化道疾病
应激性溃疡:新生儿出生后,尤其是早产儿、有窒息缺氧史或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在受到严重的应激刺激时,如缺氧、缺血、败血症等,胃黏膜会出现急性损伤,导致应激性溃疡。胃黏膜损伤后,血管破裂,就会引起呕血和便血。这种情况下,呕血颜色多为暗红色或咖啡渣样,便血可为黑便或暗红色血便。
急性胃炎:如果新生儿喂养不当,如喂养过量、奶液温度不适宜等,可能会引起急性胃炎。此外,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胃黏膜炎症。炎症刺激胃黏膜,使其充血、水肿,严重时可出现糜烂、出血,从而出现呕血和便血症状。一般表现为呕吐物中带血丝或鲜血,便血可为少量暗红色血便。
肠套叠: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儿,新生儿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的可能。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套入部位的肠管血运障碍,可引起肠黏膜出血、坏死,进而出现便血,典型的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同时,由于肠道梗阻,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或血性液体。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较低、有窒息史、肠道感染或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该病主要与肠道缺血、缺氧、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受损,发生坏死、出血,导致便血,大便可呈血水样或果酱样。患儿还可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可为咖啡渣样或血性液体。
2.全身性疾病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而引起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足月儿多在出生后23天发病,早产儿可晚至出生后2周发病。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胃肠道,表现为呕血和便血,呕血可为鲜血或咖啡渣样,便血可为黑便或鲜血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母体的抗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血小板减少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同时也可出现呕血和便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常见于严重感染、缺氧、休克等情况。在这些病理状态下,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随后纤溶系统被激活,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出血。新生儿可出现呕血、便血,同时还可能伴有皮肤瘀斑、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等症状。
二、外部因素
1.咽下综合征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如果咽下母亲产道中的血液或含血的羊水,出生后不久可出现呕吐,呕吐物为棕色或血性液体。一般在出生后12天内发病,可通过洗胃等方法将胃内的血液清除,症状通常会很快缓解。鉴别咽下的血液与新生儿自身消化道出血,可采用Apt试验,即将呕吐物加水搅匀,离心后取上清液5ml,加入1%氢氧化钠1ml,12分钟后观察,若液体变为棕色为咽下的母血,若仍为粉红色则为新生儿自身的血。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或损伤胃肠道黏膜,从而引起呕血和便血。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进而影响凝血功能。另外,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出血。如果新生儿在使用这些药物后出现呕血和便血,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温馨提示:对于新生儿呕血和便血,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由于新生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快,一旦发现新生儿有呕血或便血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在送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新生儿的安静,避免晃动和刺激。同时,要注意记录呕血和便血的量、颜色、次数等信息,以便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如果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新生儿的胃肠道。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身体更为脆弱,更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和消化道症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喂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