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肌筋膜炎
腰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筋膜炎、腰肌纤维织炎,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的无菌性炎症,是慢性腰痛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包括慢性劳损、急性损伤、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症状有腰部弥漫性钝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压痛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休息、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和极少数情况下的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年轻人、中老年人、女性、运动员)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姿势、加强锻炼、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和减轻体重。
一、定义
腰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筋膜炎、腰肌纤维织炎,是一种发生于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的无菌性炎症,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慢性劳损:长期弯腰工作、久坐、久站,使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筋膜劳损,引发炎症。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伏案工作,司机长时间驾驶等。
2.急性损伤:腰部急性扭伤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损伤的肌肉、筋膜修复不良,形成慢性炎症病灶。
3.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腰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缺氧,导致筋膜渗出、水肿,引起炎症。
4.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机体对局部损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引发腰肌筋膜炎。
5.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使肌肉张力增加,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发生。
三、症状
1.疼痛:主要表现为腰部弥漫性钝痛,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疼痛具有晨起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劳累后又加重的特点。疼痛可因天气变化、受凉、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肌肉紧张:腰部肌肉紧张、僵硬,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硬块。
3.活动受限:患者腰部活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受限,尤其是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
4.压痛:在腰部肌肉附着点、筋膜处可出现明显压痛。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腰部疼痛特点、肌肉紧张、压痛等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骼疾病。CT、MRI检查有助于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排除感染性疾病和风湿性疾病。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腰部肌肉的负担。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推拿、理疗等,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运动疗法:适当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
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可缓解肌肉紧张。
糖皮质激素:对于疼痛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在痛点处进行局部封闭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局麻药混合注射。
3.手术治疗:极少数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筋膜切开减压术等。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年轻人:年轻人患腰肌筋膜炎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久坐玩电脑、低头玩手机、缺乏运动等。建议年轻人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起身活动。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游泳、瑜伽等。
2.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骨骼退变,更容易患腰肌筋膜炎。除了注意休息、保暖、进行适当的运动外,还应注意补充钙质,预防骨质疏松。如果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积极控制病情,避免影响腰部肌肉的血液循环。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较大,腰部肌肉和关节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容易诱发腰肌筋膜炎。在这些特殊时期,女性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可适当进行腰部按摩和热敷。孕期女性应选择合适的孕妇装和鞋子,减轻腰部负担。
4.运动员:运动员由于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腰部肌肉和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损伤和炎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应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训练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和拉伸。如果出现腰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七、预防
1.保持良好的姿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避免弯腰驼背、久坐、久站。
2.加强锻炼: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3.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要及时增添衣物。
4.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进行重体力劳动。
5.减轻体重:肥胖会增加腰部的负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