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腺瘤是什么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病因与内分泌、遗传、碘摄入异常有关。症状主要有颈部肿块、压迫症状及少数的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依靠体格检查、超声、实验室检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治疗包括定期观察、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人、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在观察和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甲状腺腺瘤的定义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由甲状腺滤泡细胞增生形成,瘤体多为单发,包膜完整,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晰。
二、甲状腺腺瘤的病因
1.内分泌因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可影响甲状腺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如促甲状腺激素(TSH)长期刺激,可能促使甲状腺滤泡细胞过度增生,进而形成腺瘤。
2.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腺瘤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碘摄入异常: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异常增生,引发腺瘤。
三、甲状腺腺瘤的症状
1.颈部肿块:多为偶然发现,质地较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生长缓慢,通常无疼痛,除非发生囊内出血,此时肿块可迅速增大并伴有疼痛。
2.压迫症状:当腺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3.甲状腺功能异常:少数情况下,甲状腺腺瘤可分泌甲状腺激素,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如心慌、多汗、手抖、消瘦等。
四、甲状腺腺瘤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甲状腺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2.超声检查:是诊断甲状腺腺瘤的主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有助于与其他甲状腺疾病鉴别。
3.实验室检查: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如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对于怀疑有恶变可能的患者,还需检测甲状腺球蛋白(Tg)、降钙素(CT)等肿瘤标志物。
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甲状腺肿块,抽取细胞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块的良恶性,是诊断甲状腺腺瘤的重要依据。
五、甲状腺腺瘤的治疗
1.定期观察:对于无症状、瘤体较小(直径<1cm)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定期进行超声及甲状腺功能检查,观察腺瘤的变化。一般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每36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
2.手术治疗:
指征:瘤体较大(直径>4cm),出现压迫症状;怀疑有恶变可能;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且内科治疗无效。
方式:包括腺瘤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症状,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对于TSH水平升高的患者,可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抑制TSH分泌,减缓腺瘤生长。
消融治疗:在超声引导下,通过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使腺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缩小瘤体的目的。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腺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应更加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甲状腺对放射线较为敏感,需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若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应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对甲状腺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孕妇:孕期发现甲状腺腺瘤,应优先评估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在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保守治疗,定期观察。若瘤体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恶变,需在孕中期(1624周)进行手术,此时手术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手术前后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必要时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较差。对于无症状的甲状腺腺瘤,应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优先选择保守治疗。若需手术,术前应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做好围手术期管理,降低手术风险。同时,老年人甲状腺功能相对较低,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避免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过量。
4.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此类人群患甲状腺腺瘤的风险相对较高,应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及甲状腺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碘或低碘食物;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5.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或生活在放射性污染环境中的人群,甲状腺腺瘤的发病风险增加。应加强职业防护,定期进行甲状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