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核是怎么回事
乳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乳腺组织引发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多见于2040岁中青年女性,男性罕见。其感染途径有血行播散、淋巴途径和直接蔓延,自身免疫力低下等为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早期为乳房结节,中期肿块融合、可形成寒性脓肿,晚期乳房组织广泛破坏、有全身症状。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是金标准。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必要时手术,同时需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增强免疫力、预防结核感染和定期体检。
一、乳腺结核的定义
乳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乳腺组织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在乳腺疾病中相对少见。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但以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较为多见,男性也可发病,但极为罕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血行播散、淋巴途径和直接蔓延三种方式感染乳腺。血行播散是指结核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骨结核等,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乳腺;淋巴途径是指结核菌经腋窝、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扩散至乳腺;直接蔓延则是指邻近器官的结核病灶,如胸壁结核、肋骨结核等直接侵犯乳腺组织。
2.诱发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并引发乳腺结核。此外,乳房局部的损伤、乳腺导管扩张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早期:乳房内可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活动,一般无明显疼痛或仅有轻微隐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2.中期:随着病情进展,结节逐渐融合成肿块,可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或酒窝征,类似乳腺癌的表现。肿块中心可发生干酪样坏死,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可流出稀薄的脓液,伴有豆渣样物质。
3.晚期:病变可累及整个乳房,导致乳房组织广泛破坏,形成多个窦道和溃疡,经久不愈。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如肺结核、淋巴结核等,以及近期是否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乳房肿块的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等情况,同时检查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加快;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呈阳性反应,有助于诊断结核感染;血清结核抗体检测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4.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显示乳房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乳腺钼靶检查可见乳房内有结节状或片状阴影,密度不均匀。
5.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结核的金标准,可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等典型病理改变即可确诊。
五、治疗措施
1.抗结核药物治疗:是乳腺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一般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疗程较长,通常需要6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形成较大寒性脓肿或窦道经久不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病灶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全乳房切除术。手术前后需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
3.支持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患乳腺结核时,治疗较为棘手。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说,在怀孕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乳腺结核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3.儿童:儿童患乳腺结核极为罕见。如果确诊,治疗时应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带孩子复查。
七、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结核杆菌的风险。
2.预防结核感染:积极预防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的结核疾病,按时接种卡介苗。如果身边有结核患者,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密切接触。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和体检,发现乳房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乳腺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