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变在小肠,常见致病病毒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其症状包括消化系统的呕吐、腹泻及全身的发热、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各有特点与注意事项。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中医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与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以及增强免疫力等。
一、病毒性肠炎的定义
病毒性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变在小肠,临床特征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
二、常见致病病毒
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感染6个月2岁的婴幼儿。该病毒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
2.诺如病毒:是成人和儿童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全年均可发病,但秋冬季节高发。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传播途径包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等。
3.腺病毒:可引起各年龄段人群发病,但以儿童多见。腺病毒除了引起肠道感染外,还可能导致呼吸道等其他部位的感染,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三、病毒性肠炎的症状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起病初期常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黏液及脓血,一般无明显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体温可超过38.5℃。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病毒性肠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孩子患病期间,应注意合理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添加辅食的孩子应暂停添加新的辅食,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感染病毒性肠炎后恢复相对较慢。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感染后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因此,老年人患病后应更加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3.孕妇:孕妇感染病毒性肠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孕早期。孕妇患病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同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正在接受化疗、放疗、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肠炎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且容易反复感染。这类人群应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五、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起病急、呕吐、腹泻等典型症状,结合发病季节、年龄等因素,可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肠炎。
2.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白细胞。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可明确致病病毒的种类,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六、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以预防和纠正脱水。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对于腹泻严重者,可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对于腹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如患者出现发热,体温低于38.5℃时,可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且患者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儿童用药需谨慎,尤其是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3.中医治疗:一些中医方法如推拿、按摩等可能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七、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勤换衣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
2.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煮透。注意食品的保存和加工,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3.避免接触感染源:在病毒性肠炎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对于已感染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
4.增强免疫力: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可根据情况接种相关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