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状
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有疼痛、肌肉紧张、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压痛等症状表现,且不同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疼痛多在腰背部双侧竖脊肌、髂嵴上方等,为慢性、持续性,劳累受寒加重,休息热敷缓解,有酸痛、胀痛、刺痛等性质。肌肉紧张触诊可发现肌肉僵硬呈条索状,限制腰背部活动,致弯腰、转身受限且肌肉力量下降。皮肤麻木区域与受累肌肉、筋膜对应,还有蚁行感、发凉感等异常。压痛点常位于肌肉、筋膜附着点,压痛程度因炎症而异。老年人恢复慢,治疗宜温和,用药防不良反应;孕妇避免用药,通过调整姿势、低强度运动缓解;儿童和青少年多因不良习惯引发,优先物理治疗,症状不缓解及时就医。
一、疼痛
1.疼痛部位: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主要疼痛区域集中在腰背部,尤其是双侧竖脊肌、髂嵴上方等部位。不同患者疼痛位置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例如长期伏案且习惯左侧身体用力的人群,左侧竖脊肌更易出现疼痛;而经常弯腰劳作的人群,腰骶部疼痛可能更为明显。
2.疼痛特点:疼痛多为慢性、持续性,劳累、受寒后会加重,休息或热敷后可缓解。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活动;重者则疼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和日常行动。如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疼痛会加剧,起身活动片刻后症状有所减轻。另外,晨起时疼痛可能较为明显,适当活动后疼痛症状可缓解,但活动量过大后疼痛又会再次加重。
3.疼痛性质:常见的疼痛性质包括酸痛、胀痛、刺痛等。酸痛多为肌肉长期劳损后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引起;胀痛可能与局部筋膜的炎症水肿有关;刺痛则可能是炎症累及神经末梢导致。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因反复牵拉腰背部肌肉,多表现为酸痛;而急性损伤后未得到良好恢复,继发筋膜炎的患者,可能出现刺痛症状。
二、肌肉紧张
1.触诊表现: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患者腰背部肌肉紧张度增加,肌肉僵硬,呈条索状改变。这种条索状肌肉改变在竖脊肌、臀中肌等部位较为常见。比如,在临床检查中,经常能触摸到患者竖脊肌像绷紧的绳索一样,与周围正常肌肉质地明显不同。
2.对活动的影响:肌肉紧张会限制腰背部的活动范围,导致患者弯腰、转身等动作受限。例如,患者在弯腰捡东西时,会感觉到腰部肌肉僵硬,无法像正常时那样轻松自如地完成动作,严重时甚至只能小幅度弯腰,这是因为紧张的肌肉限制了脊柱的正常屈伸和旋转活动。长期肌肉紧张还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下降,进一步影响腰背部功能。
三、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
1.麻木区域:部分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皮肤麻木感,麻木区域通常与受累的肌肉、筋膜相对应。例如,当骶棘肌筋膜炎发作时,其体表投影区域的皮肤可能出现麻木症状,一般表现为局部片状麻木区域。
2.感觉异常表现:除麻木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的蚁行感、发凉感等感觉异常。蚁行感就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发凉感则是患者自觉腰背部皮肤温度低于其他部位,这些感觉异常主要是由于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
四、压痛
1.压痛点分布:在腰背部的肌肉、筋膜附着点处,如棘突旁、髂嵴、骶骨背面等部位,常有明显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的存在对于诊断腰背肌筋膜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患者压痛点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长期侧卧睡姿不良的人,在侧卧受压一侧的髂嵴部位可能出现明显压痛点;而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颈胸交界处的棘突旁可能会有压痛。
2.压痛程度:压痛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压痛较为轻微,只有在用力按压时才会有痛感;而有些患者压痛非常敏感,轻轻触碰就会引发明显疼痛。压痛程度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炎症越重,压痛越明显。
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腰背肌筋膜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应选择较为温和的治疗方法,如适当的热敷、轻柔的按摩等,避免过度治疗造成新的损伤。因为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过度按摩可能导致骨折等意外情况发生。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2.孕妇:孕期由于腹部隆起,身体重心改变,腰背部承受压力增大,更易引发腰背肌筋膜炎。但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可通过调整姿势,如选择合适的孕妇枕、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等方式缓解症状。适当的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腰背部肌肉状态,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因运动不当影响胎儿健康。
3.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腰背肌筋膜炎可能与不正确的坐姿、长时间背负过重书包等因素有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习惯,督促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控制书包重量。治疗上,优先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适当的拉伸运动等,避免使用药物,防止对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