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什么病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常见。其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经粪口及呼吸道飞沫传播,婴幼儿易感,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发病机制是病毒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复制,影响回吸收能力并产生肠毒素致腹泻。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典型症状为起病急、发热、呕吐、腹泻等,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诊断依靠临床及实验室方法,如抗原、核酸检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调整饮食、补液,药物治疗如用止泻和微生态制剂,抗病毒药疗效不确切。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有相应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接种疫苗、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一、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定义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呕吐等一系列症状。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3天排病毒量最大,病后数周仍可排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
3.易感人群:婴幼儿是主要易感人群,尤其是6个月2岁的儿童。这是因为此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肠道功能也相对较弱。成人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相对较轻。
4.流行季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秋冬季节流行,故又称秋季腹泻。
三、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导致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轮状病毒还可产生肠毒素,刺激肠液分泌,进一步加重腹泻症状。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13天。
2.典型症状: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病初即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10余次甚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表现为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
3.不同人群特点:婴幼儿由于体液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五、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秋冬季节发病、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结合大便性状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病毒抗原检测: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目前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常用方法。
(2)病毒核酸检测:如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可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核酸,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可进行病毒分型。
(3)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可轻度升高,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4)大便常规:外观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六、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对于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改用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年长儿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或呕吐严重者需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药物治疗:
(1)止泻药物:可使用蒙脱石散等,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肠黏膜。
(2)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3)抗病毒药物: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等药物的疗效不确切,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不推荐使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1)由于其生理特点,腹泻时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在喂养方面,要注意喂养卫生,避免过度喂养,防止加重肠道负担。
(3)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抗生素,除非合并有细菌感染。
2.老年人:
(1)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感染轮状病毒后恢复较慢,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2)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3.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八、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避免病从口入。
2.加强环境卫生: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儿童玩具、餐具等。
3.疫苗接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措施,建议6周32周龄的婴幼儿接种。
4.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幼儿园、商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