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怎么办
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主要因肢体活动受限、疼痛、心理因素等导致,不同年龄、性别及有慢性疾病史的患者情况有差异。康复前需全面评估肌肉力量、围度和关节活动度,康复训练分早、中、后期,早期促进血液循环防萎缩加重,中期增加训练强度,后期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还可结合电刺激、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营养上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糖尿病患者要控碳水;同时需进行心理干预,树立患者康复信心;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康复训练和护理要分别注意循序渐进、不影响骨骼生长、避免影响胎儿等事项。
一、明确肌肉萎缩原因
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肌肉长时间得不到有效锻炼,导致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同时,疼痛、心理因素等也会影响患者的活动积极性,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肌肉功能就有所下降,恢复能力较弱,肌肉萎缩可能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特点,如肌肉含量相对较低,恢复过程可能会更慢。有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患者,会影响骨折愈合和肌肉恢复。
二、康复评估
在制定康复方案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肌肉力量测试,如通过徒手肌力测试评估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肌肉围度测量,定期测量大腿、小腿的周径,了解肌肉萎缩的程度变化;关节活动度评估,确定膝关节的屈伸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关节粘连等影响活动的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其正常的肌肉力量、围度和关节活动度参考标准有所差异,评估时需结合相应的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三、康复训练方法
1.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此阶段主要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为目的。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仰卧位,绷紧大腿前方肌肉,持续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还可进行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年龄较大或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训练强度可适当降低,避免过度疲劳。
2.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可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在无痛范围内,缓慢屈伸膝关节,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角度,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也可借助康复器械,如膝关节屈伸训练器,进行辅助训练。对于女性患者,由于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可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的频率,但每次训练的强度不宜过大。
3.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后)
当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进行更高级的康复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包括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膝关节屈伸抗阻训练,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弹力带的阻力。还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训练,提高患者的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有运动损伤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再次受伤,训练前应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
四、物理治疗
1.电刺激疗法
通过电刺激仪,对萎缩的肌肉进行刺激,引起肌肉收缩,促进肌肉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促进肌肉恢复。电刺激的参数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肌肉萎缩的程度、患者的耐受程度等。
2.热敷与按摩
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够放松肌肉,改善肌肉的营养供应,减少肌肉粘连。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按摩时应注意手法轻柔,避免用力过度加重损伤。
五、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肌肉恢复至关重要。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原料。同时,要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对于糖尿病患者,在保证营养的同时,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
六、心理干预
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和肌肉恢复较慢,康复训练时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在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2.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训练强度和方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可采用游戏化的训练方式,提高儿童的训练积极性。同时,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关节,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3.孕妇
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在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康复训练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注意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