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便血是怎么回事
拉肚子便血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血吸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结直肠癌、肠道息肉)、痔疮、肛裂、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在出现拉肚子便血情况时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防脱水和关注药物使用,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加强营养,孕妇要避免用影响胎儿的药,免疫力低下人群要加强防护和治疗原发病。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感染肠道,可引起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拉肚子便血。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患者多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儿童由于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且症状可能更为严重。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也可能病情较重,恢复较慢。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容易引发此类感染。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头孢克肟等。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也可能导致拉肚子便血,但相对较少见。病毒感染通常起病较急,患者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腹泻一般为水样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少量便血。儿童是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此类感染具有自限性,一般通过对症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恢复。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可破坏肠道黏膜,引起便血。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患者表现为果酱样大便,伴有腹痛、腹泻。血吸虫感染多与接触疫水有关,患者除了拉肚子便血外,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症状。生活在寄生虫病流行地区,或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易感染。治疗需使用相应的驱虫药物,如甲硝唑、吡喹酮等。
二、非感染性因素
1.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患者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病情呈反复发作。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肠末端和结肠多见,症状除了拉肚子便血外,还可能有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等。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青壮年多见。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2.肠道肿瘤: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肠道肿瘤,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拉肚子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肠道息肉也可能导致便血,多数息肉为良性,但有恶变的可能。中老年人是肠道肿瘤的高发人群,有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和类型而定,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
3.痔疮:内痔或混合痔在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的静脉丛,可导致便血,一般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液颜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腹痛、腹泻症状,但如果合并感染或脱出嵌顿,可出现疼痛。久坐、久站、便秘、怀孕等因素可导致肛门直肠部位静脉回流受阻,引发痔疮。孕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更容易发生痔疮。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坐浴、手术等。
4.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小溃疡,患者排便时会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少量鲜血,鲜血多附着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长期便秘、大便干结的人群容易发生肛裂,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便秘发生率较高,患肛裂的风险也相对增加。治疗主要是保持大便通畅,局部使用药物促进裂口愈合。
5.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肠道出血,出现拉肚子便血症状。患者还可能伴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肠道,导致肠道血管炎,引起便血。这些全身性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患者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拉肚子便血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体温等情况。如果孩子出现哭闹不安、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尽量选择儿童专用药物。对于低龄儿童,应优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拉肚子便血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弱,生活中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3.孕妇:孕妇拉肚子便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孕妇由于行动不便,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肠道感染的风险较高,拉肚子便血可能是严重感染的表现。这类人群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治疗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