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螺旋形结构和产生的尿素酶、空泡毒素等损伤胃黏膜,儿童和老人感染后更易发病;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其他药物破坏菌群平衡或具细胞毒性,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不规律和辛辣刺激食物、吸烟会刺激和损伤胃黏膜,年轻人和有胃肠道敏感病史者更易患病;精神因素,长期不良情绪影响神经对胃肠道调节,中青年人及有精神疾病史者风险高;胆汁反流,因幽门功能障碍或胆囊疾病,老人和有胆囊切除史者常见;还有其他因素,如自身免疫、遗传因素以及慢性肝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影响胃黏膜修复,特殊人群需定期检查。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具有螺旋形结构和鞭毛,能够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并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它可以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幽门螺杆菌还能产生空泡毒素等物质,损伤胃黏膜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糜烂。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但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发展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共用餐具、接吻等密切接触行为会增加感染几率。有胃部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感染后更易发病。对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需积极进行根除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等。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能够促进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糜烂。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降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时风险更高。在生活中,自行滥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的人群也增加了发病几率。对于因病情需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2.其他药物: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抗生素可能破坏胃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抗肿瘤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胃黏膜细胞产生损害,引发炎症和糜烂。特殊人群如儿童和孕妇,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孕妇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三、不良生活方式
1.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胃在该进食时没有食物进入,胃酸等消化液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而暴饮暴食则会增加胃的负担,导致胃黏膜受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酒精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长期大量饮酒还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年轻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现象较为常见,增加了患病风险。有胃肠道敏感病史的人群,对不良饮食的耐受性更低。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同时,吸烟还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越高。无论年龄和性别,吸烟者都比非吸烟者更容易发生胃黏膜病变。有胃炎病史的吸烟者病情更容易反复和加重。
四、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精神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灌注,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胃酸的分泌和胃肠蠕动,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和胃肠动力紊乱,增加胃黏膜损伤的机会。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进而增加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有精神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可能性更高。对于这类患者,除了治疗胃部疾病,还需要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
五、胆汁反流
幽门功能障碍或胆囊疾病等原因可导致胆汁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能够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酸更容易逆向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幽门括约肌松弛,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有胆囊切除手术史的患者,胆汁排泄规律改变,也增加了胆汁反流的几率。对于胆汁反流引起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治疗上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和吸附胆汁的药物等。
六、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可能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胃黏膜的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细胞,引发慢性炎症和糜烂。遗传因素也可能在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使个体对胃黏膜损伤的易感性增加。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导致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特殊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有慢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胃部健康,定期进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