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多样,包括肠道疾病、肛管直肠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特殊人群也各有特点。肠道疾病方面,肿瘤(良性如腺瘤、恶性如结直肠癌)因黏膜破溃或肿瘤侵犯血管出血;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由肠黏膜炎症糜烂溃疡致出血;憩室病多见于老人,憩室内血管受摩擦破裂出血;缺血性肠病因肠道供血不足致黏膜坏死出血;感染性肠炎由病原体侵袭黏膜引发出血;放射性肠炎因放疗损伤肠道黏膜出血。肛管直肠疾病中,痔疮因排便摩擦黏膜破损出血;肛裂因粪便刺激溃疡面出血;肛瘘因炎症刺激周围血管破裂出血。全身性疾病里,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因凝血障碍出血;血管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因血管壁异常出血;尿毒症及长期服抗凝抗血小板药者因影响凝血机制增加出血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多因感染性肠炎、肠套叠出血;老年人与肠道肿瘤等有关,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用药;孕妇易患痔疮出血,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长期服药人群手术或检查要告知用药,出血时不可自行停药。
一、肠道疾病
1.肿瘤:肠道的良性与恶性肿瘤都可能引发下消化道出血。良性肿瘤如腺瘤,其表面黏膜易因摩擦或自身生长导致破溃出血。恶性肿瘤方面,结直肠癌是常见病因,肿瘤生长迅速,局部血供丰富但血管结构脆弱,易破裂出血,尤其在肿瘤晚期,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出血风险更高。有家族肿瘤病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人群,患肠道肿瘤致下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
2.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属于此类。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结肠黏膜层,炎症导致黏膜糜烂、溃疡,从而引起出血。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肠壁全层炎症,形成溃疡,易导致出血,且病情反复发作,肠道损伤持续存在。这类疾病常见于年轻人,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炎症,增加出血风险。
3.憩室病:多见于老年人,结肠憩室是肠壁向外突出形成的袋状结构。憩室内的血管易受粪便等摩擦,导致破裂出血。若患者存在便秘,排便时腹压增加,会进一步增加憩室出血风险。
4.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肠黏膜缺血、坏死,进而出血。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硬化、血管炎等导致的肠道血管狭窄或堵塞。患者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增加了缺血性肠病及出血的风险。
5.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病原体侵袭肠道黏膜,造成黏膜损伤、溃疡,引发出血。不洁饮食易导致感染性肠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感染发病并出现出血症状。
6.放射性肠炎:盆腔、腹腔接受放射治疗后,肠道黏膜受射线损伤,引起充血、水肿、溃疡,导致出血。症状多在放疗后数周或数月出现,且与放射剂量、照射范围有关。
二、肛管直肠疾病
1.痔疮: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表面黏膜较薄,在排便时易受干结粪便摩擦,导致黏膜破损出血,便血一般为鲜红色,呈点滴状或喷射状。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人群,因腹压增加,静脉回流受阻,易患痔疮并出血。
2.肛裂: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导致出血,同时伴有剧烈疼痛。多因长期便秘、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猛所致,儿童和年轻人相对多见。
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外口反复流出脓性、血性分泌物。肛瘘长期存在,炎症刺激周围组织,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肛周脓肿病史者易发生肛瘘,增加出血风险。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全身皮肤、黏膜出血,包括肠道黏膜,可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正常组织,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凝血因子异常,也易发生下消化道出血。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者需警惕此类疾病致下消化道出血可能。
2.血管性疾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的毛细血管壁缺乏弹力纤维及平滑肌,导致血管壁变薄、扩张,易破裂出血,肠道血管受累时可引发下消化道出血。
3.其他:如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血小板功能及凝血机制,导致肠道黏膜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患者,药物抑制凝血过程,增加出血风险,若同时存在肠道基础疾病,更易发生下消化道出血。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多由感染性肠炎、肠套叠等引起。家长需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若孩子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因儿童肠道相对脆弱,病情变化快,且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表现。
2.老年人: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多与肠道肿瘤、憩室病、缺血性肠病等有关。鉴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用药情况复杂。在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及用药对病情的影响。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饮食上应注意易消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导致出血加重。
3.孕妇:孕妇易患痔疮,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加重痔疮症状,增加出血风险。孕妇应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若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4.长期服药人群:正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如需进行手术或有创检查,应告知医生用药情况,以便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调整药物。若出现下消化道出血,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停药及后续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药,以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