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前病变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分CINⅠ、Ⅱ、Ⅲ级),相关因素有年龄(性活跃期风险高)、性别(女性易发,男性可传播病原体)、生活方式(不良性行为、吸烟)、病史(既往HPV感染、宫颈慢性炎症);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筛查方法有宫颈细胞学检查(T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治疗上CINⅠ级部分可随访,CINⅡ、Ⅲ级需手术,预后较好但需定期复查及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一、宫颈癌前病变的定义
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宫颈区域发生的细胞异常增生,但还未发展为典型的宫颈癌的一组病变。它是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从组织学角度来看,主要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可分为CINⅠ级、CINⅡ级和CINⅢ级。
二、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发生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性活跃期的女性相对更容易受到相关致病因素影响而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例如,2535岁的女性处于性活跃高峰阶段,感染相关病毒等致病因素的几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而绝经后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宫颈上皮细胞的代谢等情况发生改变,但整体而言,其发生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相对性活跃期女性会有所不同,但仍不能完全忽视,因为长期的慢性炎症等因素也可能在绝经后持续影响宫颈。
(二)性别因素
宫颈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中,这是因为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特点决定了宫颈更容易接触到外界可能的致病因素,如性行为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病毒等病原体。男性一般不会发生宫颈癌前病变相关情况,但男性可能是某些病原体的携带者,从而将病原体传播给女性,增加女性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1.性行为:过早开始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不良性行为方式会显著增加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因为过早开始性行为的女性宫颈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多个性伴侣则会使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机会增多,其中包括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等与宫颈癌前病变密切相关的病原体。
2.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对HPV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会损害宫颈局部的细胞和组织,增加宫颈上皮发生异常增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
(四)病史因素
1.既往HPV感染史: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如果既往有高危型HPV感染史,尤其是持续感染的情况,那么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率会明显升高。例如,研究发现,高危型HPV16、18等持续感染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宫颈上皮逐渐出现细胞异常改变,进而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
2.宫颈慢性炎症病史:长期的宫颈慢性炎症,如宫颈炎等,会使宫颈组织处于反复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生,增加了向宫颈癌前病变发展的可能性。例如,慢性宫颈炎患者的宫颈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容易出现紊乱,为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妇科检查、宫颈癌筛查等情况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的性状可能会发生改变,变得比较黏稠或者伴有异味等;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接触性出血,即在性交后、妇科检查后出现少量阴道出血的情况。但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凭症状来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必须依靠相关的辅助检查手段。
四、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一)宫颈细胞学检查
常用的方法是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制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等异常细胞。T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改变,是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重要初步手段之一。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TCT检查,尤其是30岁以上的女性,通常每35年进行一次TCT检查。
(二)HPV检测
高危型HPV检测也是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重要项目。通过检测宫颈样本中是否存在高危型HPV病毒,可以辅助判断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如果高危型HPV检测呈阳性,尤其是高危型HPV16、18等亚型阳性,那么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等检查以明确宫颈是否存在病变。一般来说,HPV检测可以与TCT检查联合进行,这样能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准确性。
(三)阴道镜检查
当宫颈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发现异常时,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以将宫颈局部放大,观察宫颈上皮的色泽、血管形态等情况,从而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病变部位,并在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宫颈癌前病变以及病变的具体程度。例如,在阴道镜下如果发现宫颈上皮有醋白上皮、镶嵌、点状血管等异常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此时需要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五、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及预后相关
对于不同级别的宫颈癌前病变有不同的治疗方式。CINⅠ级:部分CINⅠ级病变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女性。对于没有明显症状且有随访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等复查,观察病变的转归情况。如果在随访过程中病变持续存在或进展,则需要考虑进行治疗。CINⅡ级和CINⅢ级:一般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宫颈冷刀锥切术等。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达到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目的。经过规范治疗后,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尤其是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的患者,病变得到控制后,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大大降低。但患者在治疗后仍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监测宫颈的情况,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等情况。同时,患者在治疗后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再次发生相关病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