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症状多样,消化系统症状有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瘙痒)、腹痛(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胀痛或绞痛,可放射,进食油腻加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等,可致体重下降)、大便颜色变浅(灰白色或陶土色)、小便颜色加深(浓茶色);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低热或高热伴寒战)、乏力、精神萎靡;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治疗要注意药物选择和剂量;老年人症状表现不明显且合并基础疾病,治疗需综合考虑;孕妇治疗要兼顾疾病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和检查手段。
一、消化系统症状
1.黄疸:这是胆道梗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黄疸通常逐渐加深,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巩膜轻度黄染,随着病情进展,皮肤也会明显变黄,颜色可呈金黄色甚至黄绿色。部分患者还会伴有皮肤瘙痒,这是因为胆汁酸盐在皮肤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2.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右上腹,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隐痛和胀痛一般程度较轻,可持续存在;绞痛则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常提示可能存在结石嵌顿等情况。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会加重。
3.消化不良: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胆汁分泌和排泄受阻,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消化不良。长期消化不良还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4.大便颜色改变:正常大便因含有粪胆原而呈黄色。胆道梗阻时,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大便中粪胆原减少,大便颜色变浅,可呈灰白色或陶土色。
5.小便颜色改变: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经肾脏排泄的胆红素增多,小便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但如果合并胆道感染,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寒战。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
2.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身体代谢紊乱、营养吸收不良以及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精神萎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或嗜睡等精神症状,尤其是病情较重或合并感染的患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胆道梗阻相对少见,但症状可能不典型。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方面,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症状的耐受性较强,可能症状表现不明显。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因治疗胆道梗阻而加重其他基础疾病。
3.孕妇:孕妇发生胆道梗阻时,不仅要考虑疾病本身对孕妇的影响,还要关注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和检查手段。例如,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辐射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