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可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机制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等,使用方法包括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治疗、吸入式胰岛素等,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体重增加、水肿、屈光不正等,使用时需注意剂量、注射部位、饮食和运动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一、定义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
二、作用机制
胰岛素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适用病症
1.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2.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或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3.特殊类型糖尿病,如胰腺外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导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四、使用方法
1.皮下注射:是最常用的使用方法,一般选择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臀部等部位,注射前需要清洁皮肤。
2.胰岛素泵治疗:通过皮下输注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更符合生理需求,适用于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3.吸入式胰岛素:通过吸入的方式将胰岛素送达肺部,吸收速度较快,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患者。
五、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头晕、乏力等,严重者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2.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对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红肿、皮疹等。
3.体重增加: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储存,导致体重增加。
4.水肿:胰岛素可以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
5.屈光不正:胰岛素治疗后可能导致血糖下降,引起晶状体及玻璃体渗透压改变,导致屈光不正。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胰岛素,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
3.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4.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5.携带糖尿病相关的急救药品,如糖果、饼干等,以备低血糖时使用。
6.定期复查,监测胰岛素的抗体水平、胰岛功能等,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
1.孕妇:胰岛素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2.儿童: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剂量需要根据体重、血糖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
3.老年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使用胰岛素时需要更加谨慎,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同时注意饮食和运动的调整。
总之,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定期复查,以确保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