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躁郁症的病因及不同人群患病情况较为复杂,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818倍,涉及多基因相互作用影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异常,血清素降低致抑郁、多巴胺亢进致躁狂;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HPA轴过度活跃使皮质醇分泌异常损害神经细胞)、心理社会因素(压力与应激事件、特定人格特质、童年不良经历可诱发);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和青少年因大脑发育未成熟,遗传影响突出且受学业等因素影响,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特点;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及生活压力易患病,治疗要权衡药物对母婴影响;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面临更多生活应激事件易患病,治疗需考虑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躁郁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患有躁郁症,其子女患该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818倍。遗传方式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不同的基因组合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和信号传导,进而增加患病易感性。
2.神经递质异常: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在情绪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血清素水平降低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抑郁症状;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当多巴胺释放过多或其受体敏感性增加时,会出现情绪高涨、精力充沛等躁狂表现。
3.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在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躁郁症患者的HPA轴常常过度活跃,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损害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进而引发躁郁症症状。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压力与应激事件:重大的生活应激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婚姻破裂等,可能成为躁郁症发作的诱因。这些事件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增加患病风险。对于本身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应激事件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2.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与躁郁症的发生有关。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情绪稳定性较差,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面对压力时也更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增加了患躁郁症的可能性。而外向型人格且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在过度兴奋或刺激的情况下,也可能诱发躁狂发作。
3.童年经历: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如虐待、忽视、父母离异等,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些经历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出现问题,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压力更为敏感,进而增加成年后患躁郁症的风险。
三、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大脑发育尚未成熟。遗传因素在这一人群中的影响更为突出,如果家族中有躁郁症患者,儿童和青少年患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同时,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诱发该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特别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避免药物对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优先采用心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2.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巨大变化,这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加躁郁症的发病风险。此外,怀孕和生育带来的生活压力、角色转变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诱发该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权衡治疗的利弊,尽量选择对母婴安全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大脑神经细胞逐渐退化,神经递质水平也会发生改变。同时,老年人可能面临更多的生活应激事件,如慢性疾病、丧偶、社交隔离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患躁郁症的风险。在治疗老年人躁郁症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