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吃什么药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药物包括:一、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线用药,能改善症状、延缓进展,但长期用有胃肠道及心血管风险;二、抗风湿改善病情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用于外周关节症状,甲氨蝶呤对关节症状有疗效,来氟米特可改善病情,它们都有相应不良反应;三、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和白介素17抑制剂能显著改善症状,使用前需排查禁忌证,使用中关注感染风险;四、糖皮质激素,局部用于外周关节炎症,全身应用仅在严重且其他治疗无效时用,都有相应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此外,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用药各有注意事项。
一、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线用药,能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感,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常见药物如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早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心血管风险等,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
二、抗风湿改善病情药物
1.柳氮磺吡啶:主要用于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关节症状。它能抑制肠道菌群,减少肠道炎症,从而减轻关节炎症。适用于病情较轻,主要累及外周关节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皮疹、血液系统异常等。
2.甲氨蝶呤:可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嘌呤合成受抑,同时具有抗炎作用。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关节炎、脊柱疼痛及活动受限有一定疗效。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导致的肝毒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3.来氟米特: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活性,阻断嘧啶的从头合成途径,影响活化淋巴细胞的增殖,发挥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情,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可逆性转氨酶升高、脱发等。
三、生物制剂
1.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等。这类药物能特异性地与肿瘤坏死因子α结合,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能显著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功能活动和生活质量,同时抑制影像学进展。使用前需严格排查感染、结核、肿瘤等禁忌证,使用过程中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密切关注。
2.白介素17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等。通过阻断白介素17与其受体的结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对于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白介素17抑制剂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脊柱和外周关节均有较好疗效。使用时同样需关注感染等不良反应。
四、糖皮质激素
1.局部应用:对于外周关节的炎症,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可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能迅速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关节腔内注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关节软骨损伤等并发症。
2.全身应用:一般不作为常规治疗,仅在病情严重、伴有严重眼炎或其他系统受累,且对其他治疗无效时使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快速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如骨质疏松、感染、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需权衡利弊,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药物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计划怀孕、怀孕期间及哺乳期,应告知医生病情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风险,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或调整治疗。例如,柳氮磺吡啶可能影响精子质量,但停药后可恢复,备孕男性也需提前告知医生。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上述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能增加。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更高,可考虑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3.儿童及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在儿童及青少年中也有发病。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使用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应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需使用药物,医生会根据体重、年龄等因素谨慎选择药物及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例如,部分生物制剂在儿童中的使用经验相对有限,使用时需更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