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黄体囊肿是什么意思
卵巢黄体囊肿是女性排卵后因黄体内液体增多、直径超3cm形成的生理性囊肿,其形成与内分泌因素、外力作用、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腹部不适、月经紊乱,囊肿破裂时会剧痛甚至休克;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血液检查、腹腔镜检查;治疗上无症状或轻症状者可观察等待,有严重情况则需手术;对年轻未生育女性、绝经后女性、孕妇有不同影响及应对措施;可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经期卫生、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卵巢黄体囊肿的定义
卵巢黄体囊肿是一种生理性囊肿,在女性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形成血体,随后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增生、黄体化,形成黄体。若黄体内液体增多,使黄体直径超过3cm,则称为卵巢黄体囊肿。
二、形成原因
1.内分泌因素: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导致卵巢黄体囊肿形成的重要原因。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的分泌异常,可能影响黄体的正常发育和退化,导致液体在黄体内积聚形成囊肿。
2.外力作用:腹部受到撞击、性生活过于剧烈、妇科检查等外力因素,可能导致卵巢局部压力改变,影响黄体的正常血液循环,使得液体排出不畅,从而形成囊肿。
3.凝血功能异常:如果女性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黄体腔内的血液不能正常凝固,持续出血,就会使黄体内压力不断升高,液体增多,进而形成囊肿。
三、症状表现
1.一般情况:多数情况下,卵巢黄体囊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往往是在进行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2.腹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侧下腹部隐痛、坠胀或有压迫感,这是由于囊肿对周围组织产生了一定的压迫和牵拉。
3.月经紊乱:黄体囊肿可能会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或减少等月经紊乱的症状。
4.囊肿破裂:当囊肿发生破裂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休克表现,这是由于囊肿破裂后腹腔内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引起的。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可以触摸到增大的卵巢,但对于较小的囊肿可能难以准确判断。
2.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的常用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卵巢的形态、大小以及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内部回声等情况。一般表现为卵巢内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光滑。
3.血液检查:检测血清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雌二醇等激素水平,有助于与妊娠相关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同时了解卵巢的功能状态。
4.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其他病变的患者,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卵巢的情况,明确囊肿的性质,并可在检查的同时进行治疗。
五、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由于卵巢黄体囊肿多为生理性囊肿,一般在23个月经周期内可自行消失。因此,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囊肿的大小、形态变化。在此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到外力撞击。
2.手术治疗:当囊肿破裂引起大量出血、腹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或囊肿持续存在、不断增大,怀疑有恶变可能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囊肿的大小和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六、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年轻未生育女性:卵巢黄体囊肿一般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但如果囊肿破裂或持续存在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功能,可能会导致排卵异常,从而影响受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在囊肿观察期间要密切关注月经周期和排卵情况,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促排卵治疗。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已经衰退,一般不会出现生理性的黄体囊肿。如果发现卵巢有囊肿,要高度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孕妇:孕期也可能出现卵巢黄体囊肿,通常在妊娠3个月后可自行消失。孕妇要定期进行产检,密切观察囊肿的变化。如果囊肿较大,在孕期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若囊肿破裂,可能会引起流产、早产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七、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维持内分泌的平衡。
2.注意经期卫生:在月经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卫生巾,避免性生活和盆浴,防止感染。
3.定期体检: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