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得了干槽症怎么办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常见并发症,2-3天出现,表现为创口剧烈疼痛、空虚或有腐败血凝块伴恶臭。治疗包括清创(局部麻醉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口)和填塞药物(如碘仿纱条)。治疗后需注意口腔卫生(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24小时后用温和漱口水轻漱口)、饮食(术后初期进温凉软食,避免辛辣、过热、过硬食物)及复诊随访(按时复诊,特殊病史患者需告知情况,儿童患者家长配合反馈异常)。
一、干槽症的定义与表现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在拔牙后23天出现,主要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下颌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难以缓解,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有恶臭。
二、干槽症的治疗措施
1.清创处理
操作方法:在局部麻醉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拔牙创,直至创口清洁、无臭味。这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有效清除创口内的腐败坏死物质,为创口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导致的拔牙后干槽症患者,清创操作的关键在于彻底清洁创口,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操作力度,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较为娇嫩,清创时更需轻柔操作。
作用机制:通过清除腐败物质,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促进新的肉芽组织生长。科学研究表明,清创能够显著降低创口的感染程度,加速创口的愈合进程。
2.填塞药物
常用药物及作用:可使用碘仿纱条等药物进行填塞。碘仿纱条具有防腐、杀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它能够在创口内持续释放碘仿,抑制细菌生长,同时为创口提供一个相对湿润且有利于组织修复的环境。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填塞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因为糖尿病患者创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要确保填塞物的使用不会对创口造成额外的刺激或影响血糖控制等情况。
三、干槽症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1.口腔卫生
术后当天:拔牙后24小时内一般不建议刷牙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干槽症复发或加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做好口腔周围的清洁护理,用湿纱布轻轻擦拭口腔外部,避免患儿用舌头舔创口等不良习惯。
术后24小时后:可以使用温和的漱口水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漱口力度不宜过大。不同年龄的患者漱口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协助指导正确的漱口方法,避免误吞漱口水等情况发生。
2.饮食注意
术后初期:应进食温凉、soft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创口,过热食物会使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风险,过硬食物则可能摩擦创口影响愈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的选择需考虑其咀嚼能力和营养需求。例如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选择适合其咀嚼阶段的食物;老年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牙齿缺失后的整体营养摄入情况,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3.复诊随访
按时复诊: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约定的时间按时复诊,医生会检查创口的愈合情况。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复诊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身体状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创口愈合情况和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复诊时,家长要配合医生了解患儿创口的恢复情况,及时反馈患儿在恢复期间的异常表现,如疼痛是否加重、是否有发热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