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又称中风、脑卒中,是因各种原因致脑血管病变、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及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如脑梗死,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出血性(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常见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瘤破裂)两类。其病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和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可控因素。症状上,缺血性发病较缓,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脑梗死;出血性起病急骤,常出现剧烈头痛等症状。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急性期(缺血性可溶栓等,出血性需卧床、控制血压等)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时需分别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生长发育特点、胎儿影响、基础疾病控制等问题。
一、脑血管病的定义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又称中风、脑卒中。
二、脑血管病的分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
主要包括脑梗死,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60%70%。
2.出血性脑血管病
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是其常见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
三、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不可控因素
年龄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55岁以上人群。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家族中有脑血管病患者,其亲属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可控因素
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会使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脑血管病发病风险;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脂可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异常,会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增加脑血管病发生几率。肥胖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血管功能。
四、脑血管病的症状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相对较缓,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一般在24小时内缓解。若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脑梗死,出现持续性的肢体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等。出血性脑血管病起病急骤,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五、脑血管病的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发作情况等。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清晰显示脑部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对于判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价值。
六、脑血管病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4.56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等。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2.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吞咽训练等,有助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身体机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加强日常生活护理,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
儿童患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训练要结合儿童心理特点,采用趣味性强的训练方法。
3.孕妇
孕妇患脑血管病治疗较为复杂,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影响胎儿发育。如需手术治疗,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和对胎儿的影响。
4.有基础疾病患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在治疗脑血管病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