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牙龈肿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孩子上牙龈肿痛的原因可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多见于儿童乳牙萌出时的萌出性龈炎(6个月2岁左右常见)、因口腔卫生不良等致的牙龈炎、孩子玩耍等致的牙齿外伤(活泼好动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易发生);全身因素包括由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不同感染性疾病有不同年龄及病史特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不同血液系统疾病有不同好发年龄及病史特点)、青春期激素变化致的青春期龈炎(1118岁左右高发)。
一、局部因素
1.萌出性龈炎:
发生情况:多见于儿童乳牙萌出时。孩子在乳牙萌出过程中,牙龈覆盖在牙面上,局部牙龈组织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牙齿萌出时,牙龈组织受到一定的刺激,导致炎症反应。例如,下颌乳切牙萌出时,孩子上牙龈可能会出现相应部位的肿痛。
年龄因素:主要发生在乳牙萌出的年龄段,一般是6个月2岁左右的孩子较为常见。此阶段孩子开始进入乳牙萌出期,牙齿萌出过程中容易出现牙龈的相关问题。
2.牙龈炎:
口腔卫生不良:如果孩子口腔卫生较差,食物残渣、菌斑等容易堆积在牙龈边缘。菌斑中的细菌会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炎症,出现上牙龈肿痛的情况。比如,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餐后也不注意清洁口腔,就容易导致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中糖分摄入过多等,会增加菌斑形成的风险,进而促进牙龈炎的发生。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如果经常给孩子吃含糖量高的零食、饮料等,会使孩子口腔内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增加牙龈发炎的可能性。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口腔卫生习惯养成方面,可能因家长关注度不同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不是导致牙龈炎的决定因素。
3.牙齿外伤:
发生情况:孩子在玩耍等过程中,可能会不慎摔倒或碰撞到上牙龈部位的牙齿,导致牙齿外伤,如牙齿折断、牙龈挫伤等,从而引起上牙龈肿痛。例如,孩子在奔跑时摔倒,撞到上牙部位,就可能出现牙龈肿痛、出血等症状。
年龄因素:多见于活泼好动的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这个阶段孩子活动量较大,发生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生活中过于剧烈的活动、玩耍时没有注意安全防护等生活方式,增加了牙齿外伤的发生概率。
二、全身因素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疱疹性龈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孩子感染后,口腔黏膜包括牙龈会出现疱疹、溃疡,伴有肿痛等症状。一般来说,儿童时期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感染该病毒。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孩子之间容易相互传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上牙龈肿痛等症状。
细菌感染:某些全身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可能会累及牙龈组织,导致上牙龈肿痛。例如,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细菌毒素等会影响牙龈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引起牙龈炎症性肿痛。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
年龄因素:不同感染性疾病在儿童各年龄段的易感性不同。如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而败血症可发生在儿童各年龄段,但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严重感染性疾病影响。
病史因素:如果孩子既往有免疫缺陷等病史,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进而导致牙龈肿痛等口腔表现。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孩子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牙龈容易出血、肿胀、疼痛。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牙龈可能会出现自发性出血、肿痛等症状,且出血不易止住。
白血病:白血病患儿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牙龈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导致牙龈增生、肿胀、疼痛,同时可能伴有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比如,白血病患儿上牙龈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充血,且常伴有口腔感染等情况。
年龄因素:血液系统疾病在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不同疾病有其好发年龄。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儿童时期,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发生在儿童及成人,但儿童发病也较为常见。
病史因素:如果孩子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等病史,需要更密切关注牙龈等口腔表现,以便早期发现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关异常。
3.内分泌因素:
青春期龈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若口腔卫生不良,容易引发青春期龈炎,出现牙龈红肿、出血、肿痛等症状。尤其是上牙龈部位可能会受到影响。青春期孩子身体发育变化较大,激素水平波动明显,加上可能存在的口腔卫生问题,增加了青春期龈炎的发生风险。
年龄因素: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是1118岁左右,此阶段孩子内分泌变化明显,容易出现牙龈的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