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手术治疗
前列腺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与姑息性手术,前者适用于早期局限患者,有多种术式且各有利弊,后者用于中晚期缓解症状。术前需评估身体状况及癌症情况,术后要做好伤口、引流管护理,进行康复锻炼、调整饮食并定期复查。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耐受性差,合并慢性病患者需控制病情,有心理负担患者需心理支持。
一、前列腺癌手术治疗概述
手术治疗是前列腺癌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旨在切除肿瘤组织,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选择手术治疗需综合考量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癌症分期、分级等多种因素。
二、手术类型
1.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适用于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即肿瘤仅局限在前列腺内部,未侵犯周围组织与器官。此手术目的是完整切除前列腺及周围部分组织,包括精囊等,以达到根治效果。其优点是可有效清除肿瘤,对于预期寿命较长、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能显著提高治愈率。但手术创伤较大,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开放式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以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开放式手术操作直观,但切口大,恢复相对较慢;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高;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则结合了两者优点,具有更精准的操作,可降低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但费用较高。
2.前列腺癌姑息性手术
对于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若肿瘤已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无法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可考虑姑息性手术。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如解除尿路梗阻,改善患者排尿困难等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的姑息性手术方式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通过电切镜经尿道切除部分前列腺组织,解除尿道压迫,恢复排尿通畅。这种手术相对创伤较小,对患者身体负担较轻,适合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
三、手术前评估
1.身体状况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年龄较大且身体状况不佳、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判断患者能否耐受手术。例如,心肺功能不全可能增加手术中麻醉及术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风险;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需调整围手术期用药方案。
2.癌症评估
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直肠指检、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明确前列腺癌的分期与分级。PSA是前列腺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其数值高低与肿瘤进展相关;穿刺活检可获取肿瘤组织,明确病理类型与分级,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借助影像学检查,如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RI)、骨扫描等,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及有无远处转移。MRI对前列腺癌局部侵犯的判断具有较高准确性,骨扫描可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对于决定能否进行根治性手术至关重要。
四、手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医生会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若发现伤口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2.引流管护理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留置引流管,如导尿管、盆腔引流管等。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若引流液突然增多或颜色鲜红,可能提示有出血情况,需及时处理。
3.康复锻炼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如术后病情允许,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以增强身体机能,促进康复。
4.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与身体恢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影响伤口愈合。
5.定期复查
术后需定期复查,包括PSA检测、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等,监测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一般术后前几年复查频率较高,之后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通过复查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术前应更全面评估心肺、肝肾功能等,优化身体状况,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减退,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确保其了解术后注意事项并配合治疗。
2.合并慢性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需严格控制病情。如糖尿病患者,术前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以减少术后感染风险;术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调整降糖方案。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评估心脏功能,调整心血管药物使用,确保手术安全。
3.有心理负担患者
前列腺癌手术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担心术后出现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手术过程、预后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处理方法,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鼓励患者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