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检查哪些项目
前列腺癌的检查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有PSA检测(正常参考值因年龄而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f/tPSA比值(<0.16时前列腺癌可能性大)、PAP检测(主要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及病情进展);影像学检查包含直肠指检(可触摸前列腺情况但准确性受医生经验影响)、经直肠超声检查(能显示内部结构并引导穿刺活检)、前列腺MRI(对局部分期重要)、CT(评估转移情况)、骨扫描(检测骨转移);病理检查中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常用经直肠或经会阴穿刺,病理分级用Gleason评分。此外,老年、有前列腺疾病病史及正在服用影响PSA药物的特殊人群检查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实验室检查
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PSA是一种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血液中PSA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前列腺癌。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4ng/mL。年龄对PSA参考值有影响,4049岁男性PSA正常范围约为02.5ng/mL,5059岁约为03.5ng/mL,6069岁约为04.5ng/mL,7079岁约为06.5ng/mL。PSA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前列腺按摩、导尿、急性前列腺炎等可致其短暂升高,所以检测前应避免这些情况。PSA异常升高时,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2.游离PSA与总PSA比值(f/tPSA):游离PSA是血液中未与α1抗糜蛋白酶等结合的PSA,总PSA包括游离PSA和结合PSA。f/tPSA比值对前列腺癌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认为,f/tPSA比值<0.16时,前列腺癌可能性较大。当总PSA在410ng/mL之间,f/tPSA比值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
3.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检测:PAP是前列腺分泌的一种酶,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AP可升高,但特异性不如PSA。目前PAP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相对较少,更多用于监测前列腺癌治疗效果及病情进展。
二、影像学检查
1.直肠指检(DRE):医生通过直肠指检触摸前列腺,了解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情况。前列腺癌时,前列腺可出现质地变硬、结节,结节可呈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边界不清。DRE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特别是对PSA正常但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不过,DRE准确性受医生经验影响。
2.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将超声探头经直肠贴近前列腺,能清晰显示前列腺内部结构,发现前列腺内低回声结节等异常表现,还可测量前列腺体积,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确定穿刺部位和数目,提高活检阳性率。
3.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RI):对前列腺癌的局部分期具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前列腺包膜完整性、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如精囊、直肠、膀胱等。在多参数MRI(mpMRI)中,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联合应用,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准确性。对于疑似前列腺癌患者,MRI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指导后续治疗方案选择。
4.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主要用于评估前列腺癌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肺部、骨骼等部位转移。但对前列腺癌本身的诊断价值不如MRI。在前列腺癌分期诊断中,CT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与MRI等检查结果相互印证。
5.骨扫描: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骨扫描是检测骨转移的常用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利用肿瘤细胞对放射性核素摄取增加的原理,显示全身骨骼情况。当骨扫描发现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提示可能存在骨转移,需进一步行X线、CT或MRI等检查明确。对于前列腺癌分期较晚、PSA水平较高或有骨痛症状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骨扫描检查。
三、病理检查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当PSA异常、DRE发现结节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怀疑前列腺癌时,需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常用的穿刺方法有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获取前列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是否为前列腺癌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病理分级常用Gleason评分系统,分数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相对越差。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进行前列腺癌检查时,应充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含碘对比剂的CT或MRI检查需谨慎,可选择其他无对比剂的检查方法替代。同时,老年人对检查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给予适当关怀和支持。
2.有前列腺疾病病史患者:如既往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病史,这些疾病可能影响PSA水平及前列腺影像学表现,导致检查结果判断困难。对于此类患者,医生需综合分析患者病史、症状及各项检查结果,必要时短期内多次复查PSA或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3.正在服用影响PSA药物患者:某些药物如非那雄胺等可降低PSA水平,导致检测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前列腺癌情况。正在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需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案或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漏诊或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