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的表现
早产儿脑瘫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均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二是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降低和波动三种情况;三是姿势异常,静止和运动时姿势均有异常表现;四是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五是还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癫痫发作等其他表现。同时提醒家长,早产儿脑瘫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定期体检评估,有异常及时就医,有高危因素的更要警惕,日常要提供良好环境,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给予孩子关爱支持。
一、运动发育落后
1.正常婴儿在特定月龄会有相应的运动表现,如3个月俯卧位时能抬头,4个月时能翻身,67个月时能独坐,89个月时会爬,1岁左右能站立和行走。而早产儿脑瘫患儿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例如,到了相应月龄仍不能完成这些动作,可能到45个月还不能抬头,78个月还不会翻身等。
2.运动发育落后不仅体现在大运动上,精细运动也会受到影响。正常婴儿在1岁左右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而脑瘫患儿可能到1岁半甚至更晚都难以完成这个动作,手部的抓握、对指等动作发展迟缓。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比如在给患儿活动关节时,感觉像是在掰一根僵硬的棍子,活动不灵活。上肢常表现为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握拳状;下肢常表现为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严重的肌张力增高可导致关节挛缩,影响肢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2.肌张力降低:与肌张力增高相反,患儿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感觉无力,缺乏正常的抵抗感。患儿可能表现为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如头部不能竖直,身体像“面条”一样软绵绵的,在抱起时头和四肢容易下垂。
3.肌张力波动:部分脑瘫患儿的肌张力会随着年龄增长和活动情况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这增加了病情评估和治疗的难度。
三、姿势异常
1.静止姿势异常:患儿在安静状态下就可表现出异常姿势。例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上肢屈曲;俯卧位时不能抬头,胸部不能抬起,四肢屈曲贴于地面;坐位时头向一侧偏斜,身体向一侧扭转,不能保持端正的坐姿。
2.运动姿势异常:在患儿进行各种运动时,姿势异常更为明显。如爬行时可能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不灵活,呈“拖曳”状爬行;行走时可能出现踮脚尖、剪刀步、摇摆步态等,严重影响行走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一定月龄内逐渐消失。脑瘫患儿的这些原始反射可能会持续存在,超过正常的消失时间。例如,正常婴儿的握持反射在34个月时会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可能到6个月甚至更晚还存在明显的握持反射。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婴儿在受到外界刺激或身体姿势改变时,会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安全。如当婴儿被突然向前倾斜时,会出现向前伸手的保护性伸展反射;当身体向一侧倾斜时,会出现向该侧的保护性支撑反射。脑瘫患儿的这些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不出现,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摔倒受伤。
五、其他表现
1.智力低下:约70%80%的脑瘫患儿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学习能力差、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不足等。智力低下的程度与脑瘫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成正比,轻度脑瘫患儿也可能存在轻度的智力障碍,而部分重度脑瘫患儿的智力可能相对较好。
2.语言障碍:脑瘫患儿常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或发音不清等问题。语言发育迟缓表现为说话比正常儿童晚,可能到23岁还不会说简单的词语或句子;发音不清则表现为说话含糊、吐字不清晰,难以让他人理解其表达的意思。这可能与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的发育以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有关。
3.视力障碍:约半数以上的脑瘫患儿会有视力问题,常见的有斜视、弱视、眼球震颤等。斜视表现为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一只眼向内、向外、向上或向下偏斜;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达不到正常水平;眼球震颤则表现为眼球不自主地左右或上下摆动。视力障碍会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及时进行矫正和治疗。
4.听力障碍:部分脑瘫患儿会出现听力减退或丧失,这可能与脑部病变累及听觉中枢或听觉传导通路有关。听力障碍会影响患儿的语言学习和社交能力发展,早期发现和佩戴助听器等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儿的听力和语言发展非常重要。
5.癫痫发作:约有25%30%的脑瘫患儿会伴有癫痫发作,发作类型多种多样,如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发作会进一步损害患儿的神经系统,加重病情,需要及时进行抗癫痫治疗。
温馨提示:早产儿脑瘫的表现可能在早期并不典型,容易被家长忽视。家长应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和发育评估。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孕期有高危因素(如母亲孕期感染、早产、低体重等)的早产儿,更要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训练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对孩子造成伤害。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