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怎么检查
胰腺癌的检查方法多样,包括实验室检查(血液学、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PETCT)、内镜检查(ERCP、腹腔镜)、病理检查(细针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在检查时有不同注意事项,如老年人要评估耐受性、儿童选无创或微创方法、孕妇避免放射性检查、有基础疾病者先控制基础病等。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血细胞数量,如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情况,在胰腺癌患者合并胆道感染时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可能与长期消耗、消化道出血等有关。凝血功能检查能评估患者凝血状态,因为胰腺癌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异常,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2.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可反映肝脏受侵犯情况,胆红素升高常见于胰头癌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肾脏功能,若胰腺癌出现远处转移影响肾脏,或患者接受化疗等治疗影响肾功能时,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有变化。血糖检查也很重要,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异常升高,因为胰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肿瘤破坏胰岛细胞会影响血糖调节。
3.肿瘤标志物检查:CA199是胰腺癌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其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37U/ml。胰腺癌患者CA199水平常明显升高,尤其在进展期胰腺癌中阳性率较高,但一些胆管炎、胆囊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CEA(癌胚抗原)也是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5ng/ml,胰腺癌时CEA可升高,其特异性不强,在多种恶性肿瘤及一些非恶性疾病中都可能出现异常。CA242在胰腺癌诊断中也有一定价值,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20U/ml。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是一种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大小及周围组织情况。对于胰头部肿瘤,超声能观察到胆管是否扩张,有助于判断有无梗阻。经内镜超声(EUS)是将超声探头通过内镜插入消化道内,近距离观察胰腺,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病变的细节,对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2.CT检查:平扫CT可以显示胰腺的形态、结构,发现胰腺的占位性病变。增强CT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对于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意义,例如观察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大血管,如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等。
3.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晰显示胰胆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判断胰胆管梗阻的部位和原因有独特优势,有助于鉴别胰腺癌与其他胆胰疾病。
4.PETCT检查:它是将PET与CT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检查方法。PET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利用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示踪剂增多的特点,显示全身的代谢情况。PETCT可以发现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病灶,对于胰腺癌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在判断有无远处转移方面有很大优势。
三、内镜检查
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通过内镜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造影剂,使胰胆管显影。它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胆管、胰管的情况,对于诊断胆管和胰管的梗阻性病变有重要价值。同时,在ERCP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取组织活检、放置支架等治疗操作。但ERCP是一种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胰腺炎、出血等。
2.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胰腺及腹腔内的情况,对于判断胰腺癌的可切除性、有无腹膜种植转移等有直观的帮助。在腹腔镜下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四、病理检查
1.细针穿刺活检: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细针经皮穿刺进入胰腺病变部位,获取细胞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该方法可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对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但存在一定的出血、感染等风险。
2.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对于经过评估可以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可以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于准确分期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评估其耐受性。如在进行增强CT检查时,要注意其肾功能情况,因为造影剂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进行腹腔镜检查等有创检查要谨慎。
2.儿童:儿童患胰腺癌较为罕见。在检查时要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减少对儿童的伤害。如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初步检查方法。若必须进行有创检查,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麻醉评估,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
3.孕妇:孕妇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应避免进行放射性检查,如CT、PETCT等。超声检查和MRI(不使用造影剂)相对安全,可以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若病情需要进行ERCP等有创检查,要权衡利弊,并在充分告知风险的情况下进行。
4.有基础疾病者: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检查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证检查的安全。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调整好血糖水平。在进行有创检查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