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有什么症状
脑血管病症状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急性脑血管病中,缺血性的脑梗死起病较急,症状短时间达高峰,有单侧肢体无力等症状,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类似且可能有原发病症状;出血性的脑出血在活动或激动时突发,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有头痛、呕吐等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突发剧烈头痛,有脑膜刺激征等。慢性脑血管病里,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注意力不集中等,血管性痴呆除认知障碍加重外,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且多有基础病是高危人群,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儿童青少年虽发病率低,但有异常需及时就医,有家族史要定期检查;孕妇因血液高凝有风险,有症状应告知医生;有基础疾病人群需控制病情,有疑似症状尽快就医并定期复诊。
一、急性脑血管病症状
1.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起病较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常见症状为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比如患者突然发觉一侧手臂或腿部无法正常抬起或行走,拿东西时物品容易掉落。还可能出现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表现为流口水、说话漏风等。言语不清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可能表达困难,或能说话但语句混乱,旁人难以理解其意思,同时可能伴有理解障碍,听不懂他人话语。部分患者会有视物模糊,看东西重影或视野缺损,即只能看到一侧的物体。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不同部位脑梗死症状会有差异,如脑干梗死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等。
脑栓塞:起病急骤,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症状与脑梗死类似,因栓子堵塞脑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由于栓子来源不同,可能伴有原发病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栓塞时,可能同时有心慌、气短等心脏相关症状。
2.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常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头痛是首发症状,疼痛程度剧烈,多为全头部疼痛或局部头痛,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呕吐也较为常见,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升高有关。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嗜睡、昏睡,重者昏迷。偏瘫也是常见症状,可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或活动无力。部分患者会有偏身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的痛觉、温度觉等感觉减退或消失。此外,还可能出现失语,如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话语,但自己不能说出完整语句;或感觉性失语,患者不能理解他人话语,自己表达也混乱。如果出血部位在小脑,可出现眩晕、共济失调,患者站立不稳,走路摇晃。
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疼痛程度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疼痛可迅速波及全头部。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多为喷射性。部分患者会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即颈部僵硬,被动屈颈时会有抵抗感,还有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有些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昏迷。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有关。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谵妄等。
二、慢性脑血管病症状
1.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容易被外界干扰。执行功能下降,比如在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时,如安排家庭聚会、处理工作中的多项事务等,会出现计划、组织、协调困难。随着病情进展,记忆力逐渐减退,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如忘记刚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但对远期记忆相对保留。语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找词困难,说话时想不起合适的词汇,导致语句停顿、不流畅。还可能出现人格和行为改变,如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变得淡漠、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或者出现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2.血管性痴呆:除上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症状逐渐加重外,还会出现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在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生活自理方面出现困难,需要他人协助。定向力障碍明显,不认识熟悉的环境,如在自己居住的小区迷路,不知道当前的时间和地点。计算力也严重受损,简单的数学计算,如买菜时算账都无法完成。随着病情恶化,患者最终可能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需要专人护理。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日常应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定期体检,监测相关指标变化。饮食上宜清淡,减少钠盐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一旦出现上述脑血管病症状,应立即就医,因为老年人脑血管病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儿童和青少年:虽然儿童和青少年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某些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引发。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若孩子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对于有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儿童,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同时,要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3.孕妇:孕期女性血容量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能增加脑血管病风险。孕期应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积极控制孕期并发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若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评估病情,采取合理措施,因为孕期用药和治疗需谨慎选择,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高血脂患者应注意饮食控制,配合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这些患者平时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若出现疑似脑血管病症状,切勿自行判断或拖延,应尽快就医。同时,要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