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后出血的定义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准确测量出血量很重要。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高龄产妇及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年轻产妇风险高)、性别(患有血液系统或妇科疾病的女性风险增加)、生活方式(孕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可能性)、病史(有多次分娩史等病史的产妇风险明显升高),针对不同因素有相应应对措施。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需在医院密切观察24小时,产妇自身要注意休息、个人卫生,家属要给予关心照顾。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出血量≥1000ml。这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临床上,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后出血至关重要。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容积法、称重法、面积法等。
二、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1.年龄:高龄产妇(年龄≥35岁)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子宫肌纤维弹性降低,收缩力减弱,影响产后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复旧。应对措施上,高龄产妇在孕期要加强产检,评估身体状况,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出血量,产后加强子宫收缩的监测和促进子宫复旧的措施。而年轻产妇若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等情况,也会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同样需要在孕期做好保健,分娩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2.性别:虽然产后出血主要发生在女性分娩后,但女性的一些自身因素会影响产后出血情况。例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女性,产后出血风险会增加。对于这类女性,在孕前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孕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监测,分娩时做好应对产后出血的准备。
3.生活方式:孕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和胎儿发育,增加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孕妇在孕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适当进行运动,以增强体质,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4.病史:有多次分娩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病史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明显升高。对于有这些病史的产妇,孕期要进行严格的产检和管理,提前制定个性化的分娩方案。分娩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备血、准备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产后出血情况。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高龄、有基础疾病等,产后要在医院密切观察至少24小时,医护人员会定时按压子宫,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出血量。产妇自身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和激动,以免影响子宫收缩。产后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因为感染也会影响子宫复旧,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同时,家属要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协助产妇做好产后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