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性酮症什么意思
2型糖尿病性酮症是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代谢紊乱状态,发病与胰岛素缺乏与作用不足等相关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指标包括血糖、血酮体、尿酮体、血气分析等,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液体、调整血糖,特殊人群治疗需个体化
一、定义
2型糖尿病性酮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代谢紊乱状态。当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作用不足,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便会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酮体,当酮体生成过多超出了机体的代谢能力时,就会发生酮症。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胰岛素缺乏与作用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使得葡萄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被利用,机体为获取能量转而分解脂肪,脂肪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酮体。年龄方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素分泌功能进一步衰退,且更易存在胰岛素抵抗,相对年轻患者更易发生2型糖尿病性酮症;性别差异上,目前无明确大样本研究显示性别对2型糖尿病性酮症的发病有显著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若合并2型糖尿病,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糖代谢,增加酮症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严重,更容易引发脂肪分解增加,导致酮体生成增多;病史方面,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糖代谢紊乱情况更严重,发生酮症的概率相对更高。
三、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加重,伴有乏力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等。年龄较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时,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以精神萎靡、拒食等非典型症状为主;老年患者发生酮症时,可能更容易被其他基础疾病症状掩盖,需密切观察;女性患者在妊娠合并2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时,除了考虑自身病情,还需关注对胎儿的影响等。
四、诊断相关指标
1.血糖:血糖通常明显升高,一般空腹血糖可高于7.0mmol/L,餐后血糖更高。
2.血酮体:血酮体水平升高,血酮体定性试验呈阳性,定量检测可发现血酮体浓度超出正常范围,如血酮体浓度>3mmol/L可考虑酮症。
3.尿酮体:尿酮体阳性,提示体内酮体生成增多。
4.血气分析:可能出现酸中毒相关表现,如pH值降低,碳酸氢根降低等。年龄较小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时需注意采血等操作的准确性;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问题,血气分析结果解读需更谨慎;女性妊娠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时,要综合考虑妊娠状态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五、治疗原则相关方向
主要是补充液体以纠正脱水,恢复正常的体液容量,同时根据情况调整血糖,一般可通过胰岛素治疗来降低血糖,从而减少脂肪分解,降低酮体生成。特殊人群方面,儿童2型糖尿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酮症,需格外谨慎处理液体补充等情况,避免补液过快等导致不良后果;老年患者治疗时要兼顾各脏器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女性妊娠合并2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时,要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安全,治疗方案需更加个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