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是什么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发病机制是妊娠中晚期胎盘分泌抗胰岛素样物质致孕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分泌受限者血糖升高致病;高危因素有年龄≥35岁、孕前肥胖、缺乏运动、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有不良妊娠史等;对孕妇影响包括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及产后患2型糖尿病几率,对胎儿影响有导致胎儿过大等;诊断在妊娠24-28周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标准为空腹等血糖达相应值可诊断;管理与干预包括饮食管理、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血糖不达标用胰岛素),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状况,定期产检,遵医嘱管理以降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一、发病机制
妊娠中晚期,胎盘会分泌多种抗胰岛素样物质,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正常代偿这一生理变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引发妊娠期糖尿病。
二、高危因素
年龄:年龄≥35岁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等会发生一定变化,胰岛素抵抗可能增加。
生活方式:孕前肥胖(体质指数BMI≥28kg/㎡)的孕妇,孕期更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此外,缺乏运动的孕妇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家族病史: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其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比无家族病史者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糖代谢相关基因,使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增加。
既往妊娠史: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巨大儿、胎儿畸形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大。
三、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增加,还可能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升高。
对胎儿的影响:容易导致胎儿过大,增加难产、产道损伤的风险;还可能引起胎儿宫内发育异常、胎儿窘迫等;新生儿也容易出现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问题。
四、诊断方法
通常在妊娠24-28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1mmol/L,或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五、管理与干预
饮食管理:根据孕妇的体重、孕周、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例如,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等。
运动干预:在医生评估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等,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
血糖监测: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仍不达标,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是妊娠期控制血糖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状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管理,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