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酸中毒症
糖尿病酮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是胰岛素不足、升糖激素升高致代谢紊乱,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脱水等,诊断依据有血糖、血酮体等,需与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鉴别,治疗原则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酮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作用明显不足,升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等显著升高,导致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二、临床表现
1.代谢性酸中毒相关表现:患者可有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呼出气体可有丙酮味(烂苹果味),同时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2.脱水表现:由于渗透性利尿及酮体从肺排出带走大量水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如皮肤黏膜干燥、尿量减少等,严重脱水时可出现眼眶下陷、血压下降等。
3.血糖升高:血糖一般在16.7~33.3mmol/L,有时可更高。
4.电解质紊乱相关表现:可出现血钾、血钠等电解质异常,如血钾可因失水、酸中毒等因素出现异常变化,低血钾时可出现心律失常等表现。
三、诊断依据
1.血糖:血糖多数为16.7~33.3mmol/L,有时可更高。
2.血酮体: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以上。
3.血气分析:动脉血pH值低于7.35,碳酸氢根降低。
4.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呈强阳性。
四、鉴别诊断
1.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无明显酮症,血糖显著升高,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
2.乳酸性酸中毒:有服用双胍类药物等诱因,血乳酸升高,阴离子间隙增大。
五、治疗原则
1.补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尽快补充丢失的水分,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恢复血容量,改善肾灌注。
2.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或间断性肌内注射,以降低血糖。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等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钾等电解质。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一般经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酸中毒可逐渐纠正,严重酸中毒时可适当补充碱性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糖尿病酮酸中毒较为常见,在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补液速度和量需根据儿童的体重、脱水程度等精确计算,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液体平衡的调节能力与成人不同,过快或过慢的补液都可能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护理,减轻其恐惧情绪。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DKA时要更加谨慎,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在胰岛素使用时也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DKA需要特别谨慎处理,补液、胰岛素使用等都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因为任何治疗措施的不当都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纠正酸中毒等治疗时要考虑到妊娠对酸碱平衡等的特殊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