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病因有ABO和Rh血型不合,前者母亲多O型、胎儿A或B型,后者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临床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诊断靠血型、抗体、血常规及胆红素测定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光照、药物及换血疗法。预防有产前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及孕期监测抗体效价等。孕妇要按时产检、关注血型抗体;新生儿确诊后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有异常及时就医。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定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侵入母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红细胞致敏,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而引起溶血。
二、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1.ABO血型不合:最常见,母亲多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当胎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进入母体,母体产生抗A或抗B抗体,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相应抗原结合,导致溶血。
2.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首次妊娠时,胎儿Rh阳性红细胞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再次妊娠胎儿仍为Rh阳性时,母体的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引发溶血。一般第一胎不发病,多在第二胎及以后发病。
三、临床表现
1.黄疸:多数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严重黄疸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2.贫血:程度不一,重症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等。长期贫血还可能导致髓外造血,引起肝脾肿大。
3.肝脾肿大:Rh溶血病肝脾肿大较为明显,ABO溶血病相对较轻。
四、诊断方法
1.血型检查:检查母婴ABO和Rh血型,确定有无血型不合。
2.抗体检测:母亲血清中检测到与胎儿红细胞抗原相应的IgG抗体,如抗A或抗B抗体、抗Rh抗体等。
3.血常规:了解贫血程度,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计数等可增高。
4.胆红素测定: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判断黄疸严重程度。
五、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2.药物治疗: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增加肝脏结合和分泌胆红素能力。
3.换血疗法:用于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可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
六、预防措施
1.产前预防:对Rh阴性孕妇,在妊娠28周左右可进行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预防下一胎发生Rh溶血病。
2.孕期监测:孕期定期监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若抗体效价升高,需密切观察胎儿情况,可通过超声等检查了解胎儿有无水肿、贫血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要按时产检,进行血型及抗体检测,了解自身及胎儿情况。若存在血型不合可能,应遵循医生建议,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避免感染等不良因素影响胎儿。
2.新生儿:一旦确诊新生儿溶血病,需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黄疸、贫血等症状变化。出院后按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胆红素等指标,了解恢复情况。若发现新生儿出现嗜睡、拒奶、抽搐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