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
针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氧疗、休息饮食)、控制感染(选敏感抗生素)、控制心力衰竭(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及注意事项)、控制心律失常(选合适药物及注意特殊人群)、加强肺功能锻炼(呼吸训练及不同人群调整),通过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状况
一、一般治疗
1.氧疗:根据患者缺氧程度合理给氧,纠正缺氧状态。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可通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方式来实现,一般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氧,氧流量1-2L/min,氧浓度25%-29%,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在60mmHg以上,这样可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减少心肺负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氧疗时需注意吸氧装置的合适性,比如儿童要选择小儿专用的吸氧设备,确保吸氧安全有效。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需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因为吸烟会加重呼吸道炎症和气道痉挛,不利于病情控制;而有基础心肺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氧疗方案,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2.休息与饮食:患者应充分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饮食方面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供给,满足机体因疾病处于高代谢状态的需求。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同时避免食用过硬、难以消化的食物;女性患者在饮食和休息安排上要兼顾自身生理特点,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来促进身体恢复;有肥胖问题的患者需控制热量摄入,维持合理体重,减轻心肺负担。
二、控制感染
1.抗感染药物应用:根据痰培养、血培养等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见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种类,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抗生素时需减量,以防止药物蓄积中毒。
三、控制心力衰竭
1.利尿剂应用: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前负荷,如氢氯噻嗪等。但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监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电解质调节功能较差,使用利尿剂时更要密切监测电解质,防止出现低血钾等情况,因为低血钾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使用利尿剂要注意电解质的动态变化。
2.正性肌力药物应用:如地高辛等,但要谨慎使用,注意其剂量和患者的耐受性。对于儿童患者,地高辛的使用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和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有心肌缺血病史的患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等变化。
四、控制心律失常
1.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如果出现心律失常,使用药物要特别谨慎,避免对胎儿等产生不良影响。
五、加强肺功能锻炼
1.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腹式呼吸能提高膈肌的活动度,增加通气量。不同年龄患者呼吸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可适当调整,儿童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进行简单的呼吸训练;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呼吸练习,以逐步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